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1-12-29 00:00:00龙方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8期


  2011年3月15日上午,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老师在我们学校举办了一场以“写作”为主题的报告会。他强调,学生要写出好作文,一定要记住以下这五句话:“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创造的自由是无边无际的。”“好文章离不开折腾。”“天堂是一座图书馆。”短短的五句话,细细品来,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对我们的写作教学不无启发。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同样的,对于大多数写作困难的学生而言,能够把文章写好对于他来说就是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标与方向。我们的学生,都喜欢阅读而不喜欢文字的表达,也就是读的多,写的少。其实读与写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写作,我们把内化为自己的阅读用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创作,而且是具有独特风格与魅力的创作,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内化的知识或储备无法表达出来正是学生作文面临的一个主要困境。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写作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每个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曹文轩老师认真地说:“作文写不好,肯定在于你自己。一天24小时,只要这个世界在运动,就有故事在发生。这些故事,就是写作最好的资源。哪怕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也已经历了人生1/10的时间,有了自己的故事,这就是一笔财富。”
  曹文轩老师所取得的成就也许是我们毕生都无法达到的,然而其人生经历和作品却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成功离不开自身的资质和后天的勤奋努力,光有天资而没有勤奋的写作耕耘,他不可能写出这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许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其努力奋发的精神气质,不恃才傲物的为人品质。如果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能用心去写点东西,坚持不懈地写下去,肯定能从中寻找到快乐的元素。
  从曹文轩老师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其丰厚的文学底蕴,更有其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不同一般的气质和影响力,他对写作的坚持与投入也许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当我们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善感的心灵、丰富独特的写作储备时,当写作成为他们心灵的需要时,当他们在写作方面的主体意识被唤醒时,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便开始了,我们的写作教学,才算成功。
  
  二、生活点滴,源头活水。
  
  认真观察生活,“凝视”身边的细节,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曹文轩老师以契诃夫为例,说他平日的习惯,那就是突然听到一个故事、一句有意思的话,都会随手记下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中的一些人与事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与感受,有时会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最好是及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因为这些瞬间的感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甚至是无从说起。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写作素材,当你深有感触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观察、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在讲座上,曹文轩老师用其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平时积累的素材,娓娓道来,台下的我们如同在欣赏一幅幅优美而意蕴深刻的风景画。回想我们平时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往往总是过多地注重写作的技巧,而没有强调丰富的生活源泉。其实,观察生活、回忆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才是写好文章的正道。写真话,抒真情,的确有技巧在,但潜心观察、浸润生活才是根本。当前的写作教学急需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观察意识的缺失,观察能力的低下。没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写真话、抒真情无疑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写真情实感的文章首先不是技巧问题。因而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心、有情,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发现生活的美,用自己的笔记录生活,描绘五彩纷呈的生活画面,体察世情,洞察人心。当我们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对生活进行全方位的体验和感悟时,创作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
  
  三、真知灼见,多思勤写。
  
  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强迫地“要你写”而不是让其自主地“我要写”。因而现在的学生大多从来没有把写作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写作也从来没有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无论任何事物,只有保留自觉独有的生命本色才有价值。刘锡庆教授曾说过:“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写作和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中锤炼学生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现实生活,让学生明白每个人是和这个社会密不可分的,看见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要善于思考,挖掘其潜藏的道理或存在的问题。
  写作不能只是简单地“临摹”生活,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超越,升华想象,提高素质,让自己的心灵插上翅膀飞翔。正如上海特级教师毛荣富老师在谈作文教学时所说的:“一个没有激情、没有思想、个性平庸的人,你对他孤立地讲写作,犹如对牛弹琴。”可见,真正要学习写作,就必须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驾驭主题的自主权利。
  
  四、读书万卷,下笔有神。
  
  在日常阅读中,我们确实需要一种经典的东西,需要一种文化熏陶和浸染。面对日益泛滥的文学出版读物,可谓眼花缭乱,然而真正的经典著作却不多见,可以说大部分的作品是苍白且读过之后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和价值的。曹文轩老师认为,培养学生“美感”和“情调”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们多看好的文学作品。人有人脉,地有地脉,文有文脉。他还说:“现在很多书是没有文脉的。与其让学生看,不如让他站在外面看看云彩,看看太阳,那些云彩和太阳反而能告诉学生更多的道理。”因而我们要指导学生读有文脉的书,像《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等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学生的心灵需要一种高雅的东西,他们的精神需要文化的浸润。
  阅读和写作其实都是一种享受,阅读能够感受自己体验不到的东西,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而写作能够与别人分享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如果说我们只读不写,只是吸收而不表达,那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就无法得以提升,你的写作就无法取得明显的进步。也就是说,读必须要与写结合起来,阅读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写作则是一个消化的过程,只有读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写作水平才能提高。写作是阅读内容的延伸和能力的内化。离开了写作谈语文水平、阅读水平是荒谬的。离开了写作,阅读便是浪费生命,学生的阅读素养是需要通过写作来呈现的。
  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文中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反观我们现在的写作教学,就如江湖郎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学生的写作出了问题,自然就想到写作方法、技巧之类的。其实,我们的写作,根在阅读。
  曹文轩老师的讲座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不少启示。但我觉得主要集中于一点,即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增强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用多写来提高他们的文字表现力。这或许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门道”了。
  (作者单位:珠海市平沙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