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教材文言文中的“相”字出现比较频繁,由于其词性变化大,用法复杂,加之教材对此大多没有注解,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存在困难,就连教师在教学时也觉得比较麻烦,经常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出自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陈涉世家》。其中“苟富贵,无相忘”中的“相”应如何理解?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是这样翻译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可见教学参考书将句中的“相”理解为“彼此”、“互相”。这种理解科学吗?
为此,我查阅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等古汉语辞典。原来,“相”是个多音字,当它用作名词或动词时读作xiàng,释义比较容易区分,这里不作赘述;当它用作副词时读作xiāng,有两种释义:一作“彼此”、“互相”理解,二作“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理解。这在具体的语境中就难以区分了。显然,“苟富贵,无相忘”中的“相”是用作副词,读作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