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标点

2011-12-29 00:00:00曾照军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8期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用来表示停顿、语气等重要作用,因而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文言文及诗词翻译中,更不容忽视,必须要考虑到语气语调的问题,否则往往会造成曲解文意。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选取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其中有这样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句中没有什么疑难词语,故各种选本对其注释都很少。相当一部分人是这样理解的:“还记得吗,我们到江中游泳,奋力击水,激起的浪花阻止住了身旁飞一般前行的船只。”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课文中该句的末尾用的是问号,而上面的译文没有将“问”的语气翻译出来,显然这里的翻译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翻译时我们必须考虑到语气语调的问题,而语气语调往往是通过标点符号体现出来的。
  那么又该如何翻译这句话呢?笔者认为可这样译:还记得吗,我们到江心游泳,奋力击水,管它江心的浪涛是不是足以阻止飞一般前行的船只呢?一则,这样就翻译出了“问”的语气来,符合翻译的基本要求。再者,这样的译文从内容上更合情理,我们由前文知道,江面上是“百舸争流”,舸,大船也,只是为了合韵律,才用了“舟”字;“争流,飞舟”说明江面的风很大,船行驶的速度很快。如此之大,行驶的又如此之快的船,靠人力激起的浪花是不足以阻止其前行的。而相比之下风力激起的浪花阻止其前行就更加合乎情理了。最后,这样的译文也完全契合词人的心境,也使全词的境界更加开阔:“浪遏飞舟”描绘的是“同学少年”击水的环境,尽管江面上环境恶劣,风大浪急,连大船都被浪涛阻止得难以前行,但词人仍要到江中去击水,因为我们的词人不畏风暴、敢于斗争,表现出了词人“不到长城非好汉”,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在大风大浪中搏击的壮志情怀。
  综上所述,“浪遏飞舟”翻译成“管它江心的浪涛是不是足以阻止飞一般前行的船只呢”要更加合理一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