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尤其是新课改以来,语文课时减少,我们该做些什么有益的探索来确保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呢?下面谈一谈自己借用数学课上加减乘除法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的做法。
加——增添教法,促见成效
“加”就是增加教学方法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应试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意的是如何把知识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试卷上,就算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特征,难以适应新的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一些方法指导,定能事半功倍。比如品析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教师就应善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看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例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话:“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这里面一些形容性词语,单就字面意思说一定很肤浅,得联系《孔乙己》的全文和中心来理解。“青白脸色”,说明孔乙己血色不好,体质不佳,从侧面反映了他营养不良,经济拮据。“时常夹些伤痕”,说明孔乙己常被人殴打,暗示他行窃的遭遇。“乱蓬蓬”,表明孔乙己不注意整洁、修饰,生活懒散。
2.识修辞。理解词句还可以从修辞角度去分析。例如《故乡》:“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按常理,说人快走是用“奔”、“跑”,鸟类才称“飞”。这里用“飞”,就得从修辞角度来理解,即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以表明宏儿的速度之快,反映出宏儿迎接亲人的急切、喜悦的心情。
3.辨色彩。例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在描写清国留学生留着发辫不男不女的丑态之后说:“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本来是相貌、姿态美丽的意思,而在这里则是反语,应理解为“丑恶、令人作呕”。这样,才能识辨出“标致”的真正的感情色彩。
分析关键词语是阅读的基本功,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掌握这方面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如同手中有把开启大门的钥匙,再也不用依赖于他人。只有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减——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