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非智力因素

2011-12-29 00:00:00朱开兴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8期


  朱自清先生曾说:“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一)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二)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里面的“习惯”、“情感”不就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吗?语文是与学生思想、生活、意志、情趣等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更要研究教育的对象,掌握他们的特点,加强心理因素的诱导,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之上,融入情感与幽默,创设宜人的课堂情境,
  在“表现教育”中投以赞赏希冀的目光,以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发展,如此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一、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与幽默,让学生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师生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学生会在课堂上情趣盎然。情绪是个体搞好学习语文的首要条件,而周围环境气氛,尤其是人际关系则是影响个体情绪的重要因素。
  怎样实现课堂氛围优化呢?最根本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与幽默,尽力使学生生活在快乐之中。只有愉快地生活,才能愉快地学习。在精神上要多给学生快乐感、兴奋感,少给他们压抑感、恐惧感。语文学习虽然有紧张的一面,但“主旋律”应该是快乐的,这就不能片面宣扬传统的“苦作舟”的信条,而要通过语文教学的各种艺术手段多给学生创造“乐作舟”的氛围,使语文教学在有趣愉快之中进行。
  高中语文入门课,我设计了一张幻灯片,标题是“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我给学生陈述了三条理由:1.生活需要语文。2.高考要考语文。3.语文是一门很好玩的学科。说到这里,学生都失声笑了起来,并且抗议说,语文还好玩呀?我也笑了笑,说:“同学们,以往社会流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么一句话,可现在这句话已经改了,现行高考已提高了我们语文的地位,应该说是‘学好语数外,考文考理都不败’了。再说,谁说语文不好玩呀,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记得一句广告词吗,‘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你们看,厂商、广告商要赚钱还得靠我们语文吧!”然后,我又讲了曾国藩部下巧改“屡战屡败”折子的史实,王羲之机智续写春联的逸闻,算命先生巧用模糊语言的故事,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精妙。学生听后似乎感觉到了语文世界的灵动之美。这时,我知道,初战告捷了。
  为了让学生“乐学”,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得轻松、愉快。我常常搜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逸闻趣事,在课堂上,花一二分钟讲给学生听,增强趣味性。如讲《勾践灭吴》时,简单介绍一下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介绍《赞美》的作者时,除了介绍作者原名是查良铮以外,还介绍一个原名查良镛的人,当学生听说他们喜欢的作家金庸就是查良镛时,吃惊得嘴巴张大了老半天都合不拢。这些逸闻趣事用到课堂上,花时不多,却换来了学生愉快的笑声、轻松的心情和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新异、宜人的语文情境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应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种情境刺激首先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其次是教学的方法。
  根据刺激物和刺激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情境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实体情境。指有形的、实在的物体、物况情境,如课堂里展现的各种实物、标本;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工厂、新农村、矿山、街道等。这类情境实感性强,易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模象情境。指根据相似原理,运用各种模拟手段,栩栩如生地再现事物形象。如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配乐诗或配音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把文字形象化,句子趣味化,学生学习起来便会兴味盎然。
  3.语艺情境。指通过教师的语言艺术,绘形、绘声、绘色地描摹情境,把学生带入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想象、联想。经常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感召学生,用充满感情的朗读感染学生,用当场演唱吸引学生,学生可获得一种学习的活力。
  4.问题情境。指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语文的热情。
  例如,教学元杂剧《窦娥冤》时,我就利用了“录像导读”的方法,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并设计了相关问题:录像中是如何表现“窦娥”指天斥地的冲天怒气的?这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特点?然后与课文对照,看作者是怎样用文学语言来表现这些内容的。再如,现在“电视诗歌、散文”已成为一种阅读、欣赏的新时尚,深受人们欢迎。我们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对游记散文、诗词等作品进行这种可视可听的导读教学,使学生进入情境,更好地阅读作品。我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采用了这种情境教学法,效果颇佳。用形象来反映生活是文学的基本特征。有些作品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时可利用生活情境再现法创设情境。例如,让学生亲自扮演角色,体会角色魅力,再从扮演过程中领会课文中人物的性格,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话剧《茶馆》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此外,还要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愉快与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感官的兴奋,促进其积极情感的形成,这样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一直深深地记着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师要打造自我品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要用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亲切、和蔼、真诚的语言感动学生;用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生真正喜欢上你的课,享受课堂带来的乐趣,才会围着你的指挥棒转,语文教学才能走上高质高效的路子。
  
  三、在“表现教育”中投以赞赏希冀的目光,让学生尝试成功
  
  语文教学要开展“表现教育”。成功和表现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会表现,才有机会成功。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内、课外、作业、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在表现中优化个性。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投以温柔希冀的目光,学生就会从心田涌现出一股暖流,感到自豪,信心百倍。因此,教师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点滴进步,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微笑、赞许,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学生有了成功的经历,就能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内驱力,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心理。要多鼓励,鼓励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同时也要抓住学困生的闪光点。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常从补充教材中选取一些文章,有的学生读对话生动感人,有的学生背古诗抑扬顿挫,有的学生读散文声情并茂,还有的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来演,连平时读书并不太好的学生也把课本剧中的角色演得活灵活现。学生们都施展出自己的才华,每个人都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当学习取得成功,比如解决一个难题,学会一种技能,或者一次作业的优秀,一次比赛的胜利等等,都可以使学生拥有一份满足和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心理,成为促使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诱因。在人的一生中,更多的是成功带来兴趣,有时甚至某方面的一次成功在自己的成才道路上起关键作用。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使之形成良好循环。
  学生成功体验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自我获得的知识、技能的价值感的满足,这是内在因素;二是别人表扬、奖励所带来的荣誉感的满足,这是外在因素。我们要多通过肯定评价,尤其是对学困生,更要多予以肯定。我经常对自己说,千万不能指责、挖苦、嘲讽学生。要借着每一次机会,比如一次课堂发言、一次作文、一次课外积累,都要用轻松的心情、热情的语气、赞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注入新鲜的活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热爱学习。
  把非智力因素引进语文课堂教学中,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学理论日趋完善的标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融入情感与幽默艺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调动一切学习的积极因素,让学生快乐学习、体验成功,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