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一曲催人泪下的人性美颂歌。文章的语言质朴、含蓄而厚重。留白之处须结合生活阅历联想深思,未尽之言要靠读者细致品咂。这里面有历史沧桑不堪回首的经历,有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伤痛,有对底层人质朴品质的讴歌,有对给过自己真情的普通人深深的内疚。沿着文本语言的溪流漫溯,作深度解读,能够获得独特体悟,受到深层感染,领略作者真挚的情怀,最终全面把握本文的主旨。其中既有对老王的怀念和歌颂,又有内心深处无比的歉疚,而最主要的还是对人间真情的呼唤。
“老王”不知道叫什么,称得亲切。文章一开始,交代了老王的身份——三轮车夫,而且告诉我们,“我”常坐他的车。但作者似乎有些罗嗦地又写道“他蹬,我坐”。删去这两个短句,那么第一段就变成“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似乎更简洁。但实际上却是不能删的。这四个字暗示了两人身份的悬殊,老王是一个靠苦力挣钱吃饭的人,而“我”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著名的学者、作家。“我”随和,没有架子,“我”和他就平等了。我们心的距离就拉近了,所以,文化层次有着巨大差异的“我们”就能“说着闲话”,我们的关系就变得融洽、和谐。正因为如此,老王才会在我最艰难的日子里掏出心来待我。可见,这四个字内涵意蕴丰厚。文章在看似平淡的叙说中有着不平淡的深层的用意。
闲聊中,我了解了老王,而且又从别人的口中、从我的亲眼所见中了解得越来越深。老王很不幸,不幸到什么程度?
首先,孤苦伶仃。北京解放后,他没有能进“组织”,成了“单干户”。因为“慢”而“晚”了一步,一个“慢”字,一个“晚”字反映出老王的“老”,思想跟不上时代了。“老有所养”应当是一个社会最起码的保障,但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又“运动”不断,没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那么,亲人呢?亲人养老送终是义不容辞的,我们这个民族有着“孝悌”的优良传统。可是,老王没有家室,“有个哥哥死了”,本来还可以依靠两个侄儿,可他们“没出息”,靠不住。老王是个无依无靠的苦命人,三轮车成了他“活命”的惟一依靠!“活命”一词,震撼心灵,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代步工具,而是老王的生活乃至生命的保障,就是这样的“保障”,还是“破旧的”!
其次,身体残疾。他一只眼瞎了,而另一只“好眼也有病”。一双眼睛,一瞎一病,走路就很不方便,危险时时伴随着他。“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种痛苦,常人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老王却默默承受着,不肯把心事向别人说,也许没有可以说的人吧,因而没有人知道他过去受过什么样的苦难,人们只能胡乱猜测。正由于残疾,坐他车的人就少,“人们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这样一来,靠三轮活命的他收入必然是微薄的,生活就难上加难。而“我”仍然经常坐他的车,足见“我”心中对老王的那份同情和关护。
再次,居所破败。老王住在“荒僻”小胡同的一个“破破落落”大院里的“塌败的小屋”。文中用了三个词来形容,“荒僻”、“破破落落”、“塌败”,呈现出极度凋敝的景象。—个眼睛残疾的人走在一个处处是断壁颓垣的地方,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是必然的。而房子呢?本来是遮风挡雨的,可这破烂的房子怎能为老王遮挡风霜雨雪呢?读到这里。禁不住让人心酸落泪!
这个苦命的人,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最老实”的老实人。他贫困,他最需要挣钱,可是,他给“我们”家代送冰块,“车费减半”;“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还“抱着冰上三楼”。这个最缺钱的人却不仅不坑人,反而处处替“我”着想,为“我”省钱。从不欺负主顾,而且“压根就没想到这点”,善良、淳朴、真诚让人肃然起敬!
更让人感动的是,“文革”开始了,老王送默存去医院看腿,“却坚决不肯拿钱”。“坚决”一词反映出这不是礼节性的推辞,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行为。当“我”一定要给时,他悄悄地问“我”:“你还有钱吗?”只这一问,就能感动得人流下热泪。这表明,老王深知“我”——“我们”的处境。钱锺书、杨绛夫妇在“文革”中遭受的非人的待遇众所周知,剥夺了人生的自由不说,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身心受到了无情的摧残。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文化人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有着同样遭遇的人一辈子也摆脱不了时代留给他们心灵的创伤。老王对“我们”的处境充满了同情,他不收钱,因为他觉得“我们”比他还缺钱,还可怜,他要尽其所能为“我们”排忧解难。当“我笑说有钱”后,他才收下了。但“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不难看出,在老王心中,一个夫妇均被剥夺了正常工作权力的家庭,生活肯定陷于窘迫。这是老王内心真实的想法,他自己已经不幸之至,却在为别人的不幸而担忧。可见,身份低微、处境困苦不堪的老王,心灵的境界却是如此高尚。
老王的生活境遇也在改变,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得更加恶劣。载客三轮被取缔了,预示着老王失业了。怎么办?还得生活下去,于是,老王只能将载客的三轮改装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但是,凭他这把年纪和这样的身体,却“没有力气”运送货物。幸亏有位老先生委屈自己让老王运送,算是对老王的同情和照应,让他勉强“维持生活”。这时的老王,生活的艰难自然更深了一层。“形势一片大好”,但老王的处境却陷入了凄凉——生计艰难的他病倒了。老王得的什么病?不知道。吃的什么药?也不知道。是真的找不到病因吗?也许是医疗技术水平低下吧。“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医术高的医生也大多被打倒,查不出病因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老王经济窘迫,拿不出钱来到正规医院检查身体,才是真正的原因。需要对症下药,找不到病因,怎能治得好病?再加上抓不起药,只能随便买点药凑合。就这样,老王的病情理所当然一天重似一天。开始还扶病来“我”家,后来就卧床不起,只能托人传话给我们。一个孤苦的老人躺在床上无人照料、呻吟无助的情景很自然地会在作者、也在读者的心中浮现出来,那是怎样凄惨的一幕啊!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床前无人端汤送药、病人膏肓的老人,此时此刻,想到的居然不是自己,而是“我们”,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临终前,他还给“我们”送香油和鸡蛋。作者这样描写老王的出现:“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表明老王在病魔的摧残下,力气几乎耗尽,再往前走一步也许就会跌倒,永远爬不起来了。文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描写,如“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等等。这一切都在表现老王将死的情景,他努力地留着这口气,似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尽全身的力气支撑着把这最后的温馨送到我们手中。“镶嵌在门框里”,就像是一幅油画,极为传神地画出了老王极度衰弱而又强撑着的身影;又像是一尊雕像,塑造了老王绵厚质朴的人性!这一幕留给作者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深深烙印在读者的心中,给以人性美的深深感染!
今天,“文革”早已结束,灾难过去了。从那个荒唐年代里走过来的深受残害的人,想起那时的点点滴滴,都会心有余悸。而身处困厄、备受凌辱时,那些曾帮助过、给过他们哪怕一口水的温情的人,都会成为终身铭记、感激不尽的对象。杨绛也不例外,她在本篇中回忆的,并没有多少自己的遭遇,只提及“干校”两处、“文革”一处,暗示一下时代而已。主要的笔墨是在深情地刻画老王,字里行间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不仅如此,还更深一层地表达了自己对老王的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作者最后说:“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好几年了,才“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表明,文革后,“我”经常处在对老王的痛苦回忆中,“我”深感“我”的不幸相对于老王的不幸来说,还是幸运的。因为至少“我”还有老王带来的温暖,而老王自己呢?他那么不幸的一个人,“我”却没有给他太多的温暖,给他太多的关爱。“我”不是给过他钱吗?但其实,老王虽极端贫困潦倒,但他更需要的还是温情,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只是因为“我”能放下架子,平等“说着闲话”,愿意坐他的车,他就待我像亲人似的,处处为“我”着想,可见,老王把人情看得比金钱珍贵百倍。然而,“我”却总是用“钱”来回报他,来让自己心安,以为给钱就是给他关爱。临终,他送香油和鸡蛋来,我还是坚持给他“钱”;他无力地说着“我不吃”、“我不是要钱”,“我”竟没有意识到这些话背后真诚的渴望与呼唤。“我不要钱”和“我不是要钱”,一字之差,截然不同。“不要钱”语气较弱,一般用来表达一种客套;而“不是要钱”,“是”在这里不是判断,而是加强语气,强烈地暗示他内心的需求,他渴望得到别人的心,得到别人给予的温暖。但是,“我”没有领会老王的言外之意,丝毫没有明白老王的用心,所以,当我给了他“钱”后,他是那么的失望,失落,“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攥”这个动作表面上是写他用力气抓着,而实际上反映了他内心隐隐的伤痛,因为他希望得到的最终没有能得到。在那个时代,“我”身心受到的摧残是看得见的,而老王心灵受到的冷落是看不见的,冷暖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样的不幸比身体和生活的不幸显然要深得多。老王死了十多天后,“我”才知道。一个曾经那么关顾“我们”,给过“我们”人世间最宝贵的温暖的老王,就这样轻轻地走了,可我们竟然连他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这里,暗示了“我”对老王的忽略和疏淡。于是,“我”愧疚至极。而更让“我”愧疚的还是想了许多年后才想明白的那一点,这就是老王真实的内心世界,老王的内心强烈的需求,我没有觉察到,没有能给予他。
可见,这篇散文在抒写对老王深情怀念,讴歌普通人性美的基础上,也借自己的深深愧疚来呼唤真心、大爱、至情的回归,这是用金钱买不来的,是无价的。这不仅是那个时代所稀缺的,且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所需要的,它有着超越时代的意义。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年代,很多人经济利益至上,为房子、车子、票子撞得头破血流,功利心越来越强,人与人之间渐渐地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而丧失基本的信赖和温情。因此,今天重读这篇文字,更应当深刻感受到作者写作本文的深层的意义。最后这深一层的绵绵不绝的呼唤也许不一定是作者的写作的初衷,但文章真真确确是蕴含了这层意义的。
这是一篇耐读耐品的散文,是一篇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有所思的散文,它的质朴让人倍感亲切,它的厚重令人深深感染,它的绵长的呼唤让人久久沉思。也许只有在寂静的夜晚,孤灯之下,泡一杯浓茶,在涩涩的茶香中才能读出那种味儿来吧!
(作者单位:姜堰市蒋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