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探究性试题已成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一大亮点。江苏省自2008年起,在《考试纲要》中新增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并将其列为F级,即最高能力级,表述为“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考试说明》对探究题的考查作了具体说明: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综合以上《考试纲要》和《考试说明》中的表述,笔者认为解答探究题应该注意两点。第一,要有文本意识。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不能离开文本。任何答案都应该在文中找到一定的依据。第二,要有创新意识。探究既不是现代文阅读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是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同时也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考查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的能力。
一、文本是探究之源
文本是进行探究的逻辑起点,个性阅读也要尊重文本。因而解答任何探究题都要强调贴近文本,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脱离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妥当的。
例如,2007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灯火的温情》第22题: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看似是开放题,允许考生自由发挥。第一问,表面上看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回答,但是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由此可知,作者对题干的生活态度是否定的。考生就不能选择肯定的答案,否则,思想性方面就会受影响,这一题就不能得高分,而应顺着作者的思路去作答: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隋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第二问,回答似乎更为自由,但必须联系全文主旨答题。文章说“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依据作者观点,应该围绕“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作答。
这一探究题提示我们,探究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要让学生明白答案主要来自文章内容,来自文中的信息,是文中内容合理的延伸、拓展或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有专家说过,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是文章本身,探究性试题的答案仍然在文本中。解答探究题固然需要想象,需要发挥,但必须有据可查,文本中已有这方面的“影子”,不能天马行空,信口开河。
二、创新是探究之宗旨
探究题的创新应该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探究题的设计应该是创新的,它应该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可以给学生可能而又足够的空间,来体现其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及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水平和能力的深入考查。第二,探究题的答案不能像一般的问答题一样以文解文,它应该依据文本,联系实际,依据各方面的知识加以发挥。而且探究题的答案也应该是多元的。既然是探究,就可以有新见,可以有不同的探究结果,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如果探究题把答案规定死,那就有违鼓励创新的精神。
例如,2009年辽宁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遗璞》中的第11题的第(4)小题: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个题目就充分体现了探究题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特点。首先,该题探究的内容是有争议的,有利于学生的发挥。其次,该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但是,该题又不是完全开放的,即“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必须首先是哈姆莱特”,因此,答题时还应回归文本,不能漫无边际。
该题的参考答案是: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答案后面还特别说明:“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研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从该题的答案和说明可以看出,探究题的答案是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的,我们应该鼓励有见地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答案,这样才能体现“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只要学生能根据文本和有关原理,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言之成理都是可以的。
总之,对探究题的推敲一定要立足于文本,源于文本,归于文本。但同时要告诉学生,要独具慧眼,不能人云亦云,重复现成的意见,失去自我。对问题的探究必须是“我的”,这才能有所发现,才是创新。
(作者单位:丹阳市访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