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使用四“务必”

2011-12-29 00:00:00杨建忠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1期


  笔者在翻阅近几年各省市中、高考满分作文时,发现议论化的散文占了满分作文的大头。由此看来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意义十分重要。
  在议论文写作中,如果說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论据就是议论文的血肉。一篇议论文。不管论点多么正确,如果没有充分有力的论据来证明,那么一定是缺少說服力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要求是:“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可见。论据的正确使用是议论文教学的重点。如何使用论据,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论据务必真实。议论文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这里的事实和道理都是论据。事实确凿,道理正确,你的观点就易于被人接受。如果你使用的论据是错误的,有瑕疵的,或者是凭空想象,张冠李戴的,如把爱迪生的事例說成爱因斯坦的,将居里夫人的当做牛顿的,甚至胡编乱造,那么你的论点注定是站不住脚的。议论文的论据必须真实可信,有据可查,需要学生在平时积累的时候,标明论据的来源,摘录要详尽全面。在具体使用论据时。要求学生:引用剐人的话语要注明出处,弄清原话的具体语境,不断章取义;事例必须是确凿无疑,不能“大概”、“估计”;涉及人名、地名、时间、数字等要认真核对,准确无误,标注出处。只有这样,论点才能为人信服。
  二、论据务必准确。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所以选择论据必须切中论题,准确证明论点。如果论据与论点关系不大或者没有关系,那么,即使再生动感人、再有教育意义也是毫无用处的。契诃夫說过:“要知道在大理石上雕出人脸来,就是把不属于人脸的地方剔除掉罢了。”同样,我们就是要将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剔除”,根据论点的需要,选择最能支撑论点的论据。笔者认为,论据的“准确”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论据必须与论点正相关。比如论点是“成功出于勤奋”,就要找一些有关成功与勤奋相联系的名人名言,找一些经过勤奋努力最后成功的事例,或者举些像方仲永那样的有些早慧,但因为缺乏有勤奋,而终于“泯然众人”的反例来证明论点。与此无关的东西都要舍弃。第二,要根据论点的需要,确定事实的侧重点。一个事例,它所传递的信息很多,可以证明多个论点。如张海迪的事例,可以证明“逆境同样成就人”,也可以证明“只有勤奋,才能成功”,还可以证明“坚持就能成才”等等。怎么办?就要遵从论点的需要,对材料进行手术,突出某个侧重点,“剔除”不需要的部分,使论据更集中地证明论点。第三,选择的事例还需要有普遍意义,比如說论题是“天才出于勤奋”,就要选择那些天资一般,条件平常的人,由于勤奋刻苦,终于成功的例子作为论据,如果找一些“神童”或者“超人”例子作论据,說服力就不强了。
  三、论据务必新颖。“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才。”选用论据也是这样,不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要尽可能寻找那些别人还不曾引用过的,或者最近发生的新颖材料作论据,以增强文章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这就需要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生活。“从生活中找‘米”’。谈到勤奋,不能总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如果用“新凤霞学文化”、“梅兰芳练眼”、“季羡林学梵文”,或者用兰州市秦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吴莉以踏实勤奋获得《挂画》《杀宫》的成功,韩寒、郭敬明笔耕不辍等身边的事例来证明论点,定会让人耳目一新,心服口服。清朝诗论家叶燮說得好:“人未尝言之,而自我始言之,故言者与闻其言者,诚可悦而永也。”
  四、论据务必精要。精要,首先表现在议论文中的事例叙述必须言筒意赅,概括性强。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开头介绍白求恩的经历,语言凝练,突出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在论证“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用“从前线回来的人說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这样高度概括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论点,避免了罗列事例的弊端。其次表现在议论文的事例要典型,有高度的概括力,能以一当十。切不可“摘拾小事无关系处”,不能以数量取胜,只能靠质量取胜。论据过多、过杂反而会淹没论点。所以应该沙里淘金,精益求精,“任凭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要善于选用那些最有說服力,最能证明论点的“尖端”材料,力求通过精悍的论据引起“石激浪溅”的反响,获取以少胜多的效果。
  写作议论文,注意到论据应用的四个“务必”,再注重论证方法的合理安排,一篇文质兼美的议论文就成功了。
  
  (作者单位:宝应县天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