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农村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了全国语文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徐杰老师执教的公开课《七颗钻石》,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座谈会上听了徐杰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的一席话后,更是茅塞顿开。徐杰老师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其实并不局限于形式,而应根据学生的需要穿插于课堂之中。他的话引导我重温了《语文课程标准》,并结合听课,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与延伸”问题作了一番再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这种“用教材教”的新理念便是“拓展与延伸”的理论支撑和依据。因此,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不应再囿于教科书内容,而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当然,成功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不是插科打诨的说笑,不是华而不实的表演,不是盲目无序的卖弄,也不是牵强附会的标签,而是根植于文本,牵线于学情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知识的拓展延伸
在现代社会发展日趋加速的大环境下,学生能从网络、电视等媒介中不断汲取新鲜的富有时代特征的知识,但是对于经典阅读已“可望而不可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材与学生的阅读步伐相距甚远,因此课外经典阅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拓展延伸到课堂中。
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学生对文学常识部分所介绍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复活》都知道,基于初一的学生阅读基础和能力,教师也无需强调学生课外阅读。这里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徐杰老师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童话《狗和狼》《蛇头和蛇尾》《农夫和黄瓜》等作品。这样既可以把学生带人到作者的“童话王国”,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其引进一个更为广袤的阅读天地,感悟作者的“博爱”主题。我想这是一种引导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办法,如果能长期坚持,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扩大视野,发展思维,还能陶冶情操,丰富底蕴,提升文学素养,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培养个性,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拓展延伸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真正参与到文本解读时,就会把自己发现、感觉、关注的问题提出来,这就可能超越了老师的预设,那么这时过程与方法的拓展延伸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老师要做到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文,鉴赏景物描写时,班上一位来自山区的孩子提出疑问:“我的家乡也四面环山,冬天怎么没有作者描绘的那么美?”这么一提,相当部分同学也都认为作者写得有些夸张。于是我先搁置“语言品味”这一环节,反问:“济南的冬天真那么美吗?”展开课堂讨论。探讨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太过功利化,偏向于中考考点散文语言的赏析,而忽略了写景的人——老舍先生。于是我灵机一动,问“既然同学们难以和老舍先生产生共鸣,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他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顺势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经历,学生恍然大悟。对于一个从寒冷多风的北平走出来的人,—个从多雾阴晦的英国归来的人,对于济南冬天的“温情”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这一拓展延伸不但让学生理解了“境由心生”这一词语,而且有不少学生在后来的写作中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虽然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认为拥有·堂充满生命张力的课是值得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我的叔叔于勒》(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课,我们对菲利普夫妇的解读是自私贪婪、虚荣冷酷、势利庸俗,这样的人实在让人憎恶,但是在课堂上有学生却为他们“鸣冤”。“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可以看出于勒就是一个“坏蛋”、“流氓”、“无赖”,而且当时“我们”生活拮据,家里过得非常节俭,因为家里穷,姐姐们“老找不着对象”,本来把希望寄托在于勒身上,却遇到了更为穷困潦倒的于勒。在这样的情况下抛弃于勒也是人之常情,否则他们的生活将更困难,或者说接纳于勒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麻烦。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展开辩论:“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中一人,你将怎么对待于勒”?最终达成共识:“在家庭关系中亲情是最珍贵的,我们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人的劣根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慢慢感化于勒会变化的。”“团结就是力量,只要齐心协力会度过难关的。”……由此可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须的,这样的拓展延伸才是课堂的“节点”。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拓展与延伸”环节的设计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不是外加麻油,而是如盐在水。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鲜活生机,彰显和谐之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绽放智慧的花朵。
(作者单位:海安县南屏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