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联”一词最早出现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陈钟操老师(合欢树)课堂教学实录评点》①里,余老师对“横联”的解释为:“横向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横向思维将生活常识、已学的语文知识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等联系起来解决问题。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认为:教材中的知识项目都是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构建主义也强调: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教,而是通过自己的学。自2002年新课改以来,各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纷纷出台,但以学定教,还学生话语权的呼声已达成共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组织教学是不可颠扑的教育原则。学生对已有经验自我消化、自我解释,才能将其转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一些经验在不用的时候往往会部分“休眠”,教师需要通过巧妙“横联”激活学生的记忆,打开其视野,拓宽其思维的宽度,解决其疑惑,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而且语文学科属于人文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它更多地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地感悟。笔者结合课例谈谈“横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红雨随心翻作浪:运用“横联”法创设良好情境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引入或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理解教学内容。在执教《我与地坛》时,我先展示了一段生活视频:一片羽毛从地面上缓缓飘起,飘过树梢,飘上蓝天,时而飘飘向上,时而倏忽下落,直至飘离人们的视线。学生迅速被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吸引了,兴味盎然。视频结束后,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幅画面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之间有关联吗?学生立刻进入了思考状态,各抒己见。有学生说:“人的命运有时就像这随风飘舞的羽毛,有时是顺畅的,有时是坎坷的;有时是飞扬的,有时是坠落的。”继而有同学说:“羽毛来无影去无踪,它启示我们不要问它来自哪里,最终又飘向何方,它的这段随风飘舞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段美好的体验。人生的意义也如此,并不在于它的目的和结果,而在于生命体验的过程。”教者看似随心的视频“横联”,却为学生创设了由现象到理性思考的情境,使学生带着想象和期待与老师一起走进文本,感悟史铁生艰难中坚定的步伐,以及他贡献给我们的“自己的迷途”。可见,在良好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每一朵花定将开得妖娆多姿,绚丽多彩!
二、玉字澄清万里埃:运用“横联”法解决学生疑惑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学生有疑问,教师不能把答案硬塞给学生,而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横联”已习得的知识,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温习了“故”,又知了“新”;不仅让学生懂得“这一个”,而且懂得了“这一类”。陈钟楔老师在执教《合欢树》一文时,提问:“文中写母亲是为了反映母爱这一主旨,却花这么多的笔墨写院子里的一群老人,为什么呢?”在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三思不得其解时,老师并没有一再追问,更没有硬塞答案,而是适时引导学生横向联系《故乡》一文,思考文中主要通过谁来表现主旨的。在学生回答“闰土”后老师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文中除刻画闰土外,还刻画杨二嫂的形象,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在教者巧妙地引导下,师生很快就探究出“对闰土的刻画是为了表现文章主旨的深度,对杨二嫂的刻画是为了表现文章主旨的厚度”@的结论。由此,《合欢树》中母亲和“一群老人”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自己解决了疑惑,得到了“鱼”,而且通过对处于“休眠期”的经验的唤醒、强化收获了“渔”,在巧妙地“横联”中获得了知识的迁移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三、风物长宜放眼量:运用“横联”法探究价值取向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陛。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的价6MZ0nz30ZTpZcyRrGgFU+Njr/MwP2SaAkE+glTgUOqs=值取向往往具有多义性、深刻性和含蓄性,这需要对写作背景、作者的意旨等有所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巧妙“横联”,引导学生冲破思维的瓶颈,放眼思量,这样对文章深刻内涵的探究能起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蒲松龄的《促织》是一篇寓言故事,主人公成名始操业却“久不售”,家中“薄产累尽”,后却因其子能“入邑庠”而“田万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跷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对于该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的视角大都集中在大团圆的结局上,容易接受“天将以酬长厚者”,即“善有善报”的价值取向。此时如果教师运用“横联”法,联系已学的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让学生思考作品中写了哪些人,写作背景写作目的,那么文本末尾的“苛政猛于虎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所蕴含的对统治者的劝谕、讽刺意味就显而易见了,文本的双重价值取向因此凸显出来。这样的“横联”不仅完成了对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探究,而且在探讨中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宽度、深度。此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听到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学生思维的拔节之音!
四、青山着意化为桥:运用“横联”法提升思维品质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思维。”教师要善于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着意训练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灵活度、周密度及独创性,从而提升思维的品质。在诗词鉴赏课品味重点字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先介绍赏析重点词语的一般方法,然后按答题模式逐个赏析。学生的思维容易被束缚,带着镣铐如何能自由跳舞?又如何能舞出个性,舞得精彩?在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学优秀课评比中,南京外国语学校刘洪雷老师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赏析“惊涛拍岸”中“拍”字时,运用“横联”的手法,介绍苏东坡的好朋友黄庭坚抄录本词的版本里撇“拍”用“裂”,启发学生结合句子咀嚼“拍”、“裂”二字。学生兴味盎然,综合以前所学和自己的现有感悟,分别从词语本身、修辞角度和上下旬的照应、画面感、动态感、对表现主旨的作用等角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拍”好,有人认为“裂”好。教师巧妙的“横联”让学生在自圆其说中打开了更多的思维角度,提高了思维品质。在这样一片热烈的讨论中,让每一颗思想的芦苇都在尽力地寻找着努力的方向。
除“横联”已有生活经验、语文学科知识,还可以联系相关的民俗文化、历史知识、人物轶事,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活跃课堂气氛,调节了学生的情绪。另外,新课标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适当的“横联”其他学科的知识,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讲《乡土情结》一文,作者在援引了大量的思乡诗之后,却宕开一笔写离家的几种情形。而这里花这么多笔墨写离家是否背离了题目“乡土情结”,背离了“思乡”这一主旨?对此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所以在预设时可以“横联”物理学力的作用的原理,如在拳击运动中,退常常是为了更好地进。正因为离家才会更思念家乡,才会有乡土情结。另外,讲《拿来主义》可以“横联”至清朝历史,通过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拿来”和“送去”、“抛来”和“抛给”的区别;讲并列短语导致病句的病因时可以“横联”至数学里的“包含”和“交叉”的知识等等。
当然,运用“横联”法组织教学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忽视文本内容,不顾教学实际,一味地盲目“横联”,势必会导致语文课堂泛化,失去其语文味,那将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的事情。
陆放翁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化用此句:“横联”本天成,妙思偶能之。要想在语文课上巧持“横联”当堂舞,需要教师在多方涉猎、博古通今的基础上,精审布设,悉心拿捏,利用各种条件为教学服务,这样方能舞出精彩课堂,舞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海安县立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