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点思考

2011-12-29 00:00:00韩方明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1期


  前一段时间听了几节语文课。几节课的教学思路大同小异,基本上施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授课方式:有展示问题后让前后座位同学一起讨论的;有直接把学生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课桌相对进行讨论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在小组讨论中来完成,教师很少讲解,教师有点像综艺节目的主持人。看到这热热闹闹的课堂。我想起了著名作家毕淑敏说过的一句话:“许多人都在谈话,但就是没有交流。”回来后我就思考一个问题,同学们聚在一起就能交流吗?坐在一起就算合作学习吗?语文课上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到底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多大作用?会不会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呢?因为有人听课就采用这种上课方式,这是不是形式主义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公开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教学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那么,这些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来的、带有西方教学色彩的教育理论是否真的有效?是否真的适合我们教学的实际?教师对这些新理论是照单全收、一味迎合,还是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有所取舍呢?
  说句实在话,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论知之不多,不知是何时何人提出的。只记得最早见识小组合作学习,是2007年5月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当时是“杜郎口旋风”刮得最猛烈的时候。去学习参观的同行,平时见惯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到杜郎口中学一看都大吃一惊:教室四周全是黑板,学生的课桌不是传统的一排一排面向黑板,而是或四人或六人对面而坐,侧身对着教师。上课时,也不是传统的课堂鸦雀无声,而是人来人往,给人一种乱哄哄的感觉。因为从外地来的教师多,又不限制听课教师的自由,所以才有杜郎口中学这种独一无二的课堂。因为我们只在那里学习一天,来去匆匆。对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了解很少。回来后,前卫的年轻教师就迫不急待地把学生的课桌拉开,像杜郎口中学一样摆放,也搞起了小组合作学习。而我经过慎重思考后,并没有跟风。
  从理论上说,小组合作学习在提高学习兴趣、增加互动机会、学生优势互补、培养合作精神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是,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我认为,目前国内的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真正理解,只是为了赶时髦,甚至是哗众取宠。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叶圣陶先生的几句话,他当时是谈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他说:“有人以为启发的办法就是经常使用连续发问的技巧,像牧人拿着长竿赶羊群似的,务必驱使学生走上老师自己预期的路线,说出老师自已预期的答案来。这个办法好像是启发式。实际还是灌输式。”叶老又说:“善于启发的老师并不追求尽多地教授知识和技能,而注重在发展学生本身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解决未经老师教授的种种问题。”叶老这几句话可谓语重心长,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学中形式主义的危害。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学习、讨论,就符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殊不知这只是对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误解,一种肤浅的认识。杜郎口中学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要不然也不会有杜郎口神话的说法,但这朵花是结在杜郎口特殊的土地上的,如果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一味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过,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关键在一个“活”字上。这话说得多好。
  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出示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分给几个小组,过一会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上前面展示,回答完毕,掌声四起,一节课掌声不断。整个学习过程没有对问题进一步的交流探究。有的同学在思考和回答问题,而大多数同学只是在旁听。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只能造成表面上的热闹,并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还有一个小问题,我也想提出来探讨一下: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要不要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一节课掌声不断,真的能给学生自信并活跃课堂气氛吗?回答不问精彩与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会不会助长学生爱虚荣的风气?我觉得课堂还是要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静下心来思考、探索,才可能有所收获。掌声不断,这有点像晚会上歌星出场,只会助长学生爱虚荣的风气,养成浅尝辄止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没什么好处。
  当今的教育,如同当下的社会,“红尘滚滚”。新思想、新理念、新点子,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课堂教学不能忽东忽西,摇摆不定。简单化、形式化必然带来教育的灾难。课堂教学要改革、要变化,但不能改得太快、变得太离谱,成天变来变去,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浮躁、净耍花架子了。
  
  (作者单位:沛县郝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