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课堂导入法探讨

2011-12-29 00:00:00李百盛
考试周刊 2011年24期


  摘 要: 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知识点的学习。本文主要探讨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巧设“悬念”导入法;联系实际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寓言、故事化导入法;旧知识复习导入法;直观模型、挂图导入法。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生物教学 课堂导入方法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注重体现新课程的全新理念,才能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目标。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参与性、探究性,发展学生的能力,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而“课堂导入”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知识点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有效的课堂导入还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以下几种课堂导入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巧设“悬念”导入法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洛克说在《教育漫画》中说: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加以鼓励。新课程强调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导入巧设“悬念”,引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探索真相的强烈欲望,这种强烈的欲望会转化成学生求新知识的内在需要。当然,设置的“悬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把握好“悬”度,太易,学生一眼看穿,无悬则无思;太悬,则令学生思维靠不着边际,难思则无趣。只有做到“悬”而可思,才能引发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索未知。
  例如:在导入“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课时,我是这样设疑:在十七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植物是从土壤中吸收营养长大的。海尔蒙特为了探索植物生长的物质来源做了以下实验:把2﹒5kg的柳树苗种到干重为100kg的土壤上,5年后,发现柳树已长到82.5kg,而土壤的重量只减少0.1kg。在这个期间他只给柳树浇水。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悬念”:植物生长的物质来源于何处?“悬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知愿望,从而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联系实际导入法
  联系实际就是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为出发点导入新课,这些事例往往是学生熟悉,但又无法从本质上加以解释的。这样的事例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产生共鸣,引起一种强烈探索未知的欲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逻辑知识”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也便成为一种“顺势而为”的过程。
  例如:在导入“免疫调节”一课时,让学生先阅读“生活小资料”:“病菌无处不在:我们经常触摸的办公用品上每平方英寸平均覆盖着21000个细菌,键盘更是藏污纳垢的高手,每平方英寸达到3295种细菌,办公电话上平均每平方英寸的细菌量达到数万个,而电话听筒2/3的病毒菌可以传给下一个拿电话的人。更可怕的是,这些病毒细菌的不死精神,每隔20分钟它们就爆炸式繁衍一次,数量呈立方数递增,可别小看病毒、细菌,它们是引起人类严重和流行性传染疾病的最大罪魁祸首。”看完这个小资料后学生无一不感到惊讶,同时也发出疑问:为什么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而不患病呢?我便抓住学生这一疑问顺势引入到新课——免疫调节。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异常投入,使课堂教学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导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发展与实验科学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新课程标准大纲下的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就结合了大量的生物发展历史,增添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实验教学方法在整个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知识讲授前,巧设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后,并进行归纳总结,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而实验导入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也越来越被大家所使用。
  在讲述“新陈代谢与酶”这节内容前,我先用相关实验来向学生揭示酶的特性。先演示“酶的高效性”实验,将等量的新鲜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同时分别放入两个装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放肝脏研磨液的试管内气泡蜂拥而出,而放锈铁钉的试管反应不是很强烈,只产生少量气泡。为进一步验证,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两试管,木条只有在放肝脏研磨液的试管中才能够复燃。
  用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猪肝中含有某种高效催化剂的结论。再用煮熟的猪肝重做该实验,结果无现象,又在强酸和强碱环境条件下做这一实验,也无此现象。通过这系列实验现象,学生都能推导出这一事物的本质可能是蛋白质。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酶的本质和特性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寓言、故事化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听一些幽默而有意义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让学生产生愉悦感,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从而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能一下子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使教师的行为更富有吸引力,有利于开展各环节的教学活动。在技巧上,所设计的寓言、故事化课堂导入要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在情感愉悦的同时要引发学生深思,要激起学生求新知的欲望,自然过渡到对新课知识点的学习。
  例如:在讲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前一节课学生学习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理解他们还只是停留在“个体”适者生存的层面,如何把学生对生物进化的理解从“个体”层面上升到“种群”层面呢?我在导入新课时作了拟人化、故事化处理:“悲哀的基因:一个决定牙齿锋利的基因出现在一只强壮的雄性老虎上,由于拥有锋利的牙齿,这只老虎‘所向披靡’,在同伴还饿着肚子时,它总能抓到猎物,它凭着过人的本领当上了虎群的领袖,按理说,虎群传宗接代应由它来承担,可偏偏这只老虎患上了不育症,这个优秀的基因也随着这只老虎的老死而消失。……不知过了多少年,这种基因再次降临在一只老虎上,可是这只老虎患病而‘英年早逝’,这种基因又一次消失了……”这样的导入不需要我过多地解释,学生马上领悟到:优秀的基因必须在种群中得到扩散才对进化有意义,从而确立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这种认识油然而生,使得课堂气氛既轻松愉快,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因此对新课知识点的学习也就顺利过渡了。
  五、直观模型、挂图导入法
  探索新知是人的本能,遇到新鲜的事物总想探个究竟。新的教学内容所出现的模型、挂图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物,很容易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对高中生物涉及到细胞、生物体、分子结构等一些微观、抽象的知识,可以直接通过展示模型、挂图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法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同时,利用模型和挂图把微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探究。
  例如:在导入“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细胞亚显微结构及各种细胞器的结构模型,在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标与任务后,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根据观察的结果结合教材总结出各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这种课堂导入简单而直接,迅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热情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六、旧知识复习导入法
  知识是系统的、连贯的,新知识是以旧知识为支点来展开。因此,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复习旧知识,既能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使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又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相当于为学习新知识“搭建脚手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符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充分发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例如:在设计“DNA的复制”这堂新课导入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此基因上提问:“DNA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复制?”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继而引入到DNA的半保留和按碱基互补原则复制的新课学习当中。
  例如,在设计高中“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导入时,先提问:“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通过科学实验已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相关知识,联系生活中我们常听说生物的遗传与基因有关,那么,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呢?”提出课题:“基因=DNA?”从而导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生物教学的课堂导入,因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情境而形式多样,如释题导入法、名言导入法、辩论导入法等,不同的方法各有特点,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知识点的学习。当然,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无论哪种类型的课堂导入都不应占用太多课堂时间,一般控制在3—4分钟,过长则喧宾夺主,也要避免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只顾吸引学生眼球而缺乏指向新知识的功能。总之,“学无定式,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深入研究,掌握各种导入方法的运用技巧,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导入设计,课堂导入一定会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水滨.生物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五法[J].新课程(中学版),2009.11.
  [2]李述友.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4.
  [3]张索侠.高中生物课堂导入法[J].新课程(教研),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