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的课堂需要智慧的引领

2011-12-29 00:00:00沈香琴
考试周刊 2011年24期


  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面对课堂上的“阴错阳差”、“节外生枝”、“灵光一闪”时,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需要用自己智慧的引领,使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薄,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下面我就“分数的基本性质”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执教片段】
  一、创设情境:一天,孙悟空请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贪吃,孙悟空分给他1/2,他嫌少。“猴哥,多分点吧!”于是孙悟空分给他2/4,他还想多要;后来孙悟空分给他4/8,这下猪八戒满意地笑了,觉得自己赚了一个大便宜,你觉得猪八戒真的赚了大便宜了吗?
  学生发表看法说明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生1:1/2、2/4、4/8都表示这个西瓜的一半,所以没有赚到便宜。
  生2:三个分数化成小数都等于0.5。
  生3:通过折纸来观察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生4:我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把1/2看成1÷2,2/4看成2÷4,4/8看成4÷8,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倍、4倍,商不变。
  (这位学生能主动把分数和除法联系起来,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面对她的回答,我不知道怎样灵活引领。)
  二、接下来按照我的教案预设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在具体研究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逐步完善分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
  三、沟通联系:你能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学生感觉困难,无言以对……
  【反思】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由于学生刚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化小数,对1/2、2/4、4/8三个分数相等的想法,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动手折一折、看一看,联系“一半”来思考,还可能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面对生4:依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三个分数是相等的生成性回答,我惊慌失措,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如果及时捕捉这一生成性资源,那下面的教学怎样展开?怎样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容不得我多想,在执行教案和生成学案的两者中,我选择了前者,课堂上学生探究了、发现了,可是用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的无言以对……面对学生生成性的有效资源,我错失了教学的良机。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地进行了检讨,假如当时我能随情而教,随机而变,随势而导,以商不变的性质为生长点引发分数的基本性质,寓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研究于商不变的性质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更透彻、更全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生成”,教师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将直接影响学生智慧的生长和主动发展。
  【再回首】
  假如再回到当时的课堂,面对生4的回答我会这样智慧地引领:
  生4:我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把1/2看成1÷2,2/4看成2÷4,4/8看成4÷8,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倍、4倍,商不变。
  随即出示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引领:依据商不变的性质,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你能猜想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性质?
  学生猜想,板书。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 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 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引导验证:①“练一练”涂一涂、填一填,在直观的基础上验证;②例1,(正面验证)1/3、2/6、3/9是相等的?(反面验证)为什么这三个分数不和1/2相等?
  形成结论。
  ……
  【感悟】
  1.学会从执行教案走向生成学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改变,他们开始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而在进行备课活动时,十分注重对学生原有情况的分析,并结合对已具教育形态的教材文本的分析加工,开发、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精彩的教学预案。但由于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自身文化底蕴薄弱,教学机智不强,面对动态的课堂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上只能力不从心地执行和落实着教案。
  数学课堂上学生要真正获得发展,唯有在学习主体积极参与自主建构数学的活动中才能实现。显然“目中无人”地执行教案是不对的,而对学习者原有经验的主观分析和对学生反馈活动真实情境的难以预料,造成教学预案与课堂真实学情的脱离,把执行教案成为课程实施的终点显然是不够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为本”,追寻“充分预设”与“有效生成”,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把执行教案看作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学会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境和鲜活的课程资源,因为学生课堂上的反馈性活动才是“已有经验”和可触的“学习起点”,据此来睿智地调整教学行为,以学定教,从而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生成学案,如此课堂必将成为培育智慧的沃土。
  2.用心倾听,学会捕捉。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动态的,以及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不间断地并且不经意地传递给教师同学,用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可让教师真实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现实,无论这种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动态课堂中的教学资源。同时,在倾听中要学会捕捉有效生成资源,课堂中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思维亮点的闪烁,是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并且利用好这些信息及时作出决策来灵活展开教学活动。如果不及时捕捉利用,就会与重要的“动态生成点”擦肩而过,就会在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痛失良机,就会让这些动态资源成为课堂上“流星”。只有及时捕捉有效生成资源,才能使课堂不断闪现“智慧之光”,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