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2011-12-29 00:00:00贾湘玉
考试周刊 2011年24期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一门关注人类发展的学科,其实质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展示生命的价值,调动生命的积极性。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在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着力加强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教育?就目前而言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阐述各不相同,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础——生命教育就是关爱生命的教育。它力图通过传授有关生命、生命发展、生命哲学的知识和观念,让学生对自己、他人和周围的生命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而且应促使学生全面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个体生命的价值,正如史怀泽所说:“维持并珍惜生命是善,而破坏或阻止生命是恶。真正有道德的人会遵守这个规则,帮助所有急待求援的人,他会避免伤害任何活着的物体……对他而言,生命是神圣的,伦理本身就是要无限伸展对所有生命的责任。”生命教育首先应从生理生命的视角出发,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生命的重要,生命来之不易,需要珍爱;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尊重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他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界万物的生命,即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宽容、张扬人的个性;正确对待人的生与死,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等等。
  二、语文学科与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人生的感悟,充分让学生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构建和谐的社会。同时,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纬度规定了语文教学要以文本为载体,实现生命的教育;而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不仅包含认识层面,而且包含情感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生命教育。因此,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不是单纯的言语文字交际工具。于漪指出:“语言不仅仅翻译思想,不仅仅是载体,而且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王晓明教授在《“语文”究竟是什么?》一文中认为:“语言文字并不仅是一种传达意思的工具,它更构成我们“感受”理解和想像世界。”语文教学应是精神享受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首先,老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关怀人的成长为目的,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长节奏,宽容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失误,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当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让他真正理解,用诚心的帮助代替毫无意义的指责;当学生考试不理想时,可以引导他们寻求改进的对策,用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来代替埋怨……用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之后去尊重和关爱他人,由“内省”进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地。
  2.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
  当今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不乏生命关怀的佳作。翻开中小学语文课本,就能突破现实的局限,时刻感受着他人的感受,体验着自己的体验。如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在《生命生命》中通过一些细节发现生命的心灵历程,发出“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祸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的活下去”的人生感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散发着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热爱生命》表现了人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鱼我所欲也》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内涵;《岳阳楼记》让我们读到作者仕途失意、遭遇挫折时的宽阔的胸襟、旷达的境界、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莫怀戚的《散步》娓娓道出亲情的感人力量;《敬畏生命》、《斑羚飞渡》等反映了珍惜动物、敬畏生命的主题;《珍珠鸟》、《灰椋鸟》等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外,中小学的课外语文必读材料也包含着丰富的生命关怀的内容。《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探索和历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简·爱》、《老人与海》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追求、一种抗争;《飞鸟集》、《爱的教育》、《傅雷家书》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关爱和付出;《红楼梦》、《家》、《复活》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尊严和独立;《女神》、《呐喊》等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责任和承担。可见,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生命关怀的作品比比皆是,面对着这些凝聚着作家生命关怀的好作品,哪一个不会唤起对一切生命的无限敬意呢?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世间的生命与生命都是平等的,从而在对世间万物的观照中产生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并推己及人,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朴素而崇高的精神境界。
  3.加强阅读教学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学习课文时只要老师巧妙引导,这棵生命之树一定会深深地扎进学生心田,指引他们健康成长。比如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比较茨威格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同样是对死亡的态度,和史铁生相比,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位作家“思考死亡的目的并不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而是积极地促进自身的生活”。但史铁生对生死的豁达是基于“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规律”的观念,这显然是受道家生死观的影响,对生死泰然处之,“恬于生而静于死”。这与托尔斯泰的生死观截然不同。托尔斯泰受基督教文明的影响,他崇尚的是死后进入一个极乐世界,获得永恒的幸福。受俄国知识分子崇尚土地、回归自然的影响,他渴望的是苦行僧般的生活,死能与土地结合,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安宁。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在教学中要重视生命教育,使学生逐渐树立起爱自己、同时也爱他人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