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唐娜是北京一家个性服装店的店主。在朋友的建议下,她把从各地淘来的旧物件放在店里作装饰,比如几十年前的明星海报、老式黑白电视、磁带、老电话等。没多久,令她意想不到的事出现了,求购这些老物件的人似乎比买衣服的还多,带来的利润比卖服装的利润还高。于是,她干脆做起了销售老物件的生意,店名“失物招领”。
唐娜开这家店的主题思想,是想让大家觉得,来这里是找回自己丢失的东西和远去的青春,而不是单纯的消费。为了凸显特色,她设计了有趣的“招领”程序。顾客看中了什么东西,需要填写“招领表格”,每张表格其实都是一个故事。上面写清楚领回的东西,以及顾客对这件东西的记忆,什么时候将它弄丢了。起初,唐娜担心会有顾客没耐心填写这些东西。她就找来闺密们填写了几张表格做样子贴在墙上,算是抛砖引玉。
有人建议唐娜:你不能光指望在本地收这些东西。越大的城市,往往保留这样的老旧物件越少,而一些二三线城市、县城可能会多一些。于是,唐娜雇了一个店员守店,自己去了河北。果然,在廊坊唐娜满载而归:卡带、白色网球鞋、红领巾、小人书、1990年亚运会的带帽衫、吉祥物……唐娜对鞋子、衣服之类的东西进行了消毒,让顾客们放心购买。淘货的价格都很便宜,而放到店里就能卖到数倍、几十倍的价格。比如,暖壶78元,搪瓷茶缸188元,老电扇3300元,连一串几十年前的铜钥匙都能卖100多元。
2011年元旦,唐娜店面的墙壁上,招领记录贴得密密麻麻。带着附加价值的旧物,不到两年为唐娜带来了近10万元的利润。为了生意的下一步发展,唐娜想出了一种模式,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顾客将想要的物品登记一下,然后自己去寻找。她不想让哪一个顾客有被忽略了的感觉,也不想让任何一个顾客有所遗憾。
她还想起了利用自己的博客和豆瓣网(一提供图书、电影、唱片等内容的推荐、评论和价格比较,以及城市独特的文化生活的知名网上社区)。她在博客上写下了店面现有物品的介绍,一旦有新收上来的东西,她就会认真地拍摄好照片,设计好定价,然后更新到博客上。在豆瓣网,她成立了一个关于怀旧的“失物招领”的讨论组。将自己这里的“失物”上传去寻找主人。整理好了这两块“阵地”后,唐娜把博客和豆瓣网的地址复制后在各个论坛发贴。贴子里只写了“失物招领——找回我们曾经丢失的东西”。这个噱头为她带来了不少的点击率。
两年多的时间,她把“失物招领”做成了一个在圈内知名的品牌,成为北京国子监的一景,把“废品”做成了一种文化。 (北京 单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