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与暗

2011-12-29 00:00:00王悦民
躬耕 2011年7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浓眉大眼,明眸皓齿,美目盼兮,秋波一闪,惊鸿一瞥,那是对一双好眼睛的赞誉。相反,死眼珠子,睁眼瞎,有眼无珠,贼眉鼠眼,则是对一个人莫大的污辱。
  眼睛是至关重要的。当说到某物重要时,会讲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而对某人、某事、某物恨之入骨时,则必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就连唱戏也讲究有板有眼,围棋也是有眼杀无眼。相传,古时画家张僧繇,在南京的安乐寺画了四条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晴者见在。”龙无眼睛便是死龙,画龙点睛,龙即破壁而去,足见眼睛的重要。鲁迅先生也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假如画了全部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义。”说到底,毕竟还是阿堵方能传神啊!
  汉元帝当朝时,后宫的女人太多,吃不准谁长得漂亮,也就不知该宠幸那位妃子。就命宫廷画师毛延寿给宫中的每一位妃子画像,然后按图索骥,找那些个画像之美丽者陪驾。毛便有了大权,谁给的银子多,便把谁画的好看一些。王昭君自认为貌美倾城,不屑于贿赂。毛便将其画的一般,尤其是她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故意给画得迷茫而空洞,昭君自然便被长期冷落。直到某一天,北方匈奴的大军南下,直逼长安,汉元帝没了办法,只得与胡人和亲。王昭君便主动要求远嫁异域,汉元帝自然应匀。昭君出嫁那一天,元帝才发现王昭君原来是一位绝世美人,比他宠幸的任何一位妃子都要美出百倍,想要反悔,无奈金口玉言,覆水难收。忿忿不平的汉元帝这时才想到了那位弄权的画师毛延寿,便将其揪了出来,斩首示众。王昭君的画像失去了美丽的眼睛,也便失去了美人的美。而汉元帝为小人所蒙蔽,也就成了睁眼瞎。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眼睛。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有不同的眼神、眼光和眼力。小小的一双眼睛,看似平常,却会发光、放电、燃烧、说话,这可真是自然的造化,生命的奇迹。投机之人长着一双势利眼,扒手长着一双贼眼,花心之人长着一双色眼,商人生就一双金钱眼,搞新闻的要炼就一双新闻眼,看风水的自称有一双天地眼。玲珑之人眼里有水,俗称有眼色。嫉妒心重的人,看到别人有了成绩会眼热、眼红,那叫红眼病。看近不看远的人,没有长前后眼,那叫眼皮子浅。如果眼里有内容,那叫会说话的眼睛。眼里没活儿,那叫死眼珠子。坚定的人有坚定的目光,彷徨之人的目光则肯定游移。快乐的人有快乐的眼神,而悲哀之人的眼神则必定凄苦。是非分明之人,眼里揉不得沙子。而世故圆滑之人一事当头,或见风使舵,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干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穷凶极恶之人,必是杀人不眨眼。而心地善良之人,总是慈眉善目。人老先从眼上老,原本忽灵明亮的眼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变得模糊而无光。当一个人眼花的时候,便是他老化的开始,那叫人老珠黄。心中有牵挂,入土也难安,那叫死不瞑目。若无愧天地,死而无憾,则曰溘然长逝。
  为增强视力,亮化眼睛,人们发明了近视镜、老花镜、隐形眼镜,发明了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生产出了润眼液、亮眼膏、睫毛霜。不难推测,随着科学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相关产品问世。有时为了工作的需要,很多人是不惜花费时日,受尽折磨,也要闪亮双眼、增强电力的。比如射箭要达到百步穿杨的境界,是要把系在细线上的虱子看到车轮大的。为把角色演到“活武松”的份上,那眼眶里是要撑上火柴棍的。为使《乱世佳人》、《魂断蓝桥》中的女主人公眼睛会说话,斐雯丽每天清晨都是要面对镜子反复练习眼睛体操的。
  眼睛的好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是心理。南北朝时的梁元帝是一只眼,他的一位姓徐的妃子就很看不上他(徐是一个很出名的人物,留下了“徐娘半老”这句成语)。徐妃一听到元帝要到她的宫中来,便只画个半面妆来迎接,理由是你只有一只眼睛,我画个整面妆又有何用?弄得元帝很是无趣,皇上的心理就有些扭曲。他便整日里埋头书卷,与古人神交,这便误了朝政。当西魏军队攻破江陵时,可怜的元帝就烧掉了自己的14万卷藏书,并长叹道:“读书万卷犹有今日,不焚何待?”国破家亡,岂是读书之误,误的是他的眼力不行,没有把书读透啊。
  在生活中,总听到不少夫妻在吵架时,一方会说:“当初我真是眼瞎了,咋就看上了你?”说这话的人其实并不是瞎子,可能他或她的视力很好,远在1.5以上。可见,眼睛的好与坏、明与暗,虽然要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但一个人究竟过得怎样,眼睛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有很多眇了一只眼,甚至是盲人,他们的生活虽然不便,但他们的生活质量却并不低。比如打败了拿破仑的俄罗斯库图佐夫元帅,就是一位独眼战神。我国唐代著名高僧鉴真、现代二胡演奏家阿炳以及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他们都是盲人,却比许多健全的人都创造出了更大的辉煌。《聊斋志异》上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当时文人学子的文章写得如何,要找一位盲人来评判。盲人看不见,却将学子的书稿焚掉,他是依据燃烧时散发出的气味来判断的,别人自然是嗅不明白。当他闻到气味芳香时,便断定作者写出的是一篇妙文,当臭不可闻时,那文章也就十分糟糕了。他的判断十拿九稳,屡试不爽。故事虽然荒诞,却也提醒人们,面对纷繁世事,光靠一双肉眼是不够的,许多时候,靠的恰是我们的“心眼”。只有心明才能眼亮,眼疾才能手快。只要心里不瞎,遇事便有主张。我们都熟知盲人摸象的故事,说的虽是盲人,其实启发的则是我们这些非盲人。如果我们心里糊涂,看问题则肯定存有盲点、盲区,做事情也少不了会盲目、瞎干。
  为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们便为二郎神、马王爷等加上了第三只眼,为孙悟空设计出了火眼金睛,有时候观世音干脆以千手千眼的形象显灵。这些神仙是可以通过那“第三只眼”透过重重迷雾抓住事物的本质,也可以穿过层层伪装直指人的内心。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迷恋这第三只眼,便会去苦苦修行。等到豁然开朗那一天,他会自称说是“天目”开了,似乎是说自己也能够洞察一切了。对于开天目的人,我没有见过。但我却知道孙悟空的那双火眼金睛也并非天生,而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出来的。可见,人们要想拥有一双慧眼,那也是需要炼的。但这炼不是炼丹,不是坐禅,不是闭关修行,而是要深入世道和人心,去细细体会,反复揣摩,世事洞明皆学问,阅历渐深心自明。见的多了,想的深了,做的实了,你就会看的更全,瞧的更深,望的更远。
  其实,在这一点上,古人是很明白的。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要我们能做一个有心人,见多自然识广,一目也能了然。待到胸有成竹,目无全牛,一叶知秋,拈花一笑之时,恭喜,你已经拥有了“第三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