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通过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来实现的。既然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发散思维
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互相制约。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同样离不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及激发其求知欲。当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方式从不同方面探求解答问题的不同的正确方法,即使学生思路不正确,教师也不应嘲笑、挖苦,挫伤学生自尊心,而应耐心地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总之,当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鼓励或赞扬时,其探索精神和行动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抑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其丧失自信心,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提倡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
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必须依靠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但训练应该是适当的和卓有成效的。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提倡一题多解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些含有一题多解因素的典型习题,由教师启发点拨,学生主动思考,这对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将产生积极作用,并因此可练就学生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在进行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当学生思维积极性已充分调动起来并找到了正确的思维方向后,教师不必过多启发,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
三、交替训练发散思维、辐合思维
在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往往交替进行,二者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例如,有创造性的人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时,不会因焦虑不安而急于作出简单的解释或结论,而是认真分析该问题所处的条件、背景,顺利而迅速地对每一个方案分别进行论证或试验,从而选择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的前段主要运用的是发散思维,而后段运用的则主要是辐合思维。如果没有前面的发散性思维,或者思考不充分、不全面,那么后面的辐合思维就无法进行或者会遗漏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如果没有后面的辐合思维,那么即使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胜枚举,也无法顺利而正确地选择最佳方案去解决问题。可见,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这两种思维能力都必须注意培养和训练,并且应时刻注意交叉进行,忽视其中任何一种思维方法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必须考虑数学课程的特点。在抓好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时,也要抓好辐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
四、开展课堂讨论,发展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的理想场所。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造讨论的条件,通过精心设计提出一连串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出争论,从而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抓住矛盾及时质疑,把学生的思想引向高度。在讨论中,学生必然会提出解答问题的不同方法,使每个同学对新方法都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综合分析,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辐合思维能力都会在热烈的课堂讨论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为了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和训练,教师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疑难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研究得到正确的理解。当然,在开展课堂讨论时,也不应忽视教师的讲解,而应以“讲”导“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有在教师生动而精辟的讲解和指导下,学生通过激烈的课堂讨论才能学得主动、积极、深刻。
(大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