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起源之我见

2011-12-29 00:00:00岳莹
成才之路 2011年8期


  关于筝的起源,无论是传说还是有文献记载的资料,由于历史的久远和记录者的个人主观臆断的影响,所以多少会有些渲染或演义的成分。但是,就筝这种乐器的成器年代而言,我们可以了解到筝至少是在秦时广泛流传于秦地了。证据有二,如下详述。
  一、大量的文献记载
  (1)《乐记》是最早的有关筝情况的文献出处,说明在《乐记》成书的年代或之前就已经有筝这种乐器了。了解了此书的年代,也就大概圈定了筝出现的时间。《礼记》是儒家传统的“五经”之一,其中《乐记》是关于音乐、舞蹈的最早的典籍。是迄今为止最早的音乐美学著作,它总结的是先秦时期的音乐情况。汉刘向校书时,辑得二十三篇入《礼记》,由此可知在2 500多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有筝出现并被记录下来了。这是筝流传于先秦的有力证据。
  (2)“真秦之声”的见证。“秦声”是一个专有名词,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焦文彬先生在《秦筝史话》一书中对“秦声”有这样的解释,他说:“秦声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包含很多内容的概念。”说他早先在《秦声初探》的长文中,曾进行过多方面的考察和探索。概括地说“秦声”一词起码有以下几解:①指先秦时代秦地的民歌。②指先秦两汉时代秦地歌舞音乐综合的形式。③指具有秦地地方色彩与悲昂慷慨的秦人的诗歌。④指陕西地方戏曲剧种、声腔即秦腔的代名词。⑤指缶。⑥指筝。而李斯所说的秦声,是由筝、瓮、缶三种不同的乐器共同演奏,再加上歌者的“呜呜”唱和拍击节奏的一种综合性的音乐形式。瓮、缶是打击乐器;髀是人的腿,这里是用来打节拍的;筝是丝弦乐器,用来弹奏的。正是它们四者的巧妙配合才共同构成了“真秦之声”。当时的情况是秦始皇即位初年,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富国强兵,要统一六国,就到处招贤纳士,吸收了很多别的国家的人才到秦国做官。这期间,韩国担心自己被消灭,就派了一位能治水的人叫郑国到秦国帮助兴修水利,以减少秦国对韩国的军事压力。后来,这件事被秦国发现,一些贵族劝说秦始皇把在秦国做官的外国人都赶走。李斯作为楚国人也在被驱逐的行列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上了这封《谏逐客书》。这段话是从音乐的方面来说明,并非异国的东西是不可取的。当时朝廷已经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从这一点就能知道在李斯呈此谏书之前,也就是公元前237年以前,秦国就已经有筝的存在了。不然又何以“退筝”呢?虽然是简单的一句“真秦之声”,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出筝在当时秦国音乐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说明这个时候宫廷音乐之中已经有筝的存在了,可以想象此时筝的普及范围应该是很广泛的了。
  (3)“无要妙之音”的记载。此论点在前文已经阐述,不再赘述。当然,还有很多先秦的文献资料中也有筝的记载,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这些资料都是筝成器于秦或秦之前,流行于秦地的有利证据。
  二、考古学的支持
  随着我们国家今日科学的发展,考古学越来越趋向成熟,考古工作也取得了飞跃的进步。一件件古代乐器的出土都为研究我国音乐的历史提供了事实的证据。筝作为民间流传的乐器,由于成器的年代较早,所以出土的实物一直是少之又少,这就给古筝历史发展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就今日而言,也有部分文物呈现在世人面前,为我们进行筝史的梳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江西贵溪县出土的两件秦筝,据专家考证,为先秦战国早期的遗物。两件筝的板面、弦、柱、枘等均不存,一件器身基本完整,通长167.3厘米,器身用硬质独木制成,为13弦筝。
   (2)1991年11月在发掘江苏吴县长桥镇长桥村一战国时期的墓时,出土了筝的实物。江西贵溪古属楚国,江苏吴县古属吴国。可知战国时期筝已经流传至这两地,而且成为当地贵族们的重要娱乐乐器了。这些考古发掘所显露出来的筝,同《乐记》文献记载相一致。从而也证实了远在2 500多年前,筝不仅产生、流传并且已有了弦数上的变化。
  (3)贵县罗泊湾出土的乐器。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是1976年秋发掘的,在此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乐器,同出的木牍《从器志》也列有乐器的名称,是一些比较珍贵的资料。对研究岭南地区在秦末汉初时期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十二弦乐器一件,出土时已经残破。现有腔体残片,表面有黑色的漆,有些像琴、瑟之类。首部一块,经脱水后有些收缩,现宽23 cm、厚3.5 cm存有一排12个弦孔,孔距0.2~0.6 cm、孔径0.8 cm不等。此孔向下未穿透,横向内侧呈直角拐出,侧面出孔较细,孔径0.4 cm。同时出土岳山四件,从木质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组,一组三件,一组仅存一件。都略存长方形背部隆起,底部凹入如鞍状。各长7.3 cm、高2.8 cm、底宽1.8 cm。接近底边有横穿孔两对,孔径0.5 cm。有的孔内残存麻质弦头。这些岳山很可能就是这件12弦乐器上的部件。但从弦孔部分和岳山看来,和瑟不同。在蒋廷瑜的《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乐器》一文中也没能明确的说出它是一件什么样的乐器,所以认为它可能是岭南所特有的乐器。但就时间而言,秦末汉初时,有秦地的古筝传入岭南的可能。从外形而言此时已经出现了12弦制的古筝,这件没有文献明确记载的12弦器倒是也符合古筝弦制发展的。所以认为它是流传到岭南地区的古筝也是有可能的。
  另外,根据文献的记载我国商代就已经有丝存在了,这不仅为弦乐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同时也为筝产生于先秦提供了可能。究竟历史如何还是需要今后考古发现的帮助才能真正揭开筝起源的神秘面纱。
  虽然历史久远资料的有限,为我们研究古筝的历史设置了一道道困难,但是通过现有文献资料的记载和考古学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依然可以了解到筝起源的大致时间和流行的地域。这对我们研究古筝的历史沿革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当我们今天占有着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点点资料而面对着古老传说的时候,我们又一次真正意识到筝这件乐器已经有太久太久的历史,有太沉太沉的文化积淀。
   (渤海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