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离不开生活,但是,数学又绝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生活,它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生活保持着一定距离,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浓浓的“数学味儿”。然而从现在的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并不都是有效的,有一些教学情境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反作用的。那么,教师到底怎样才能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是我的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有趣的事物,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一天,猪八戒肚子饿了,他就缠着孙悟空去找点吃的,孙悟空找来了8个桃子和一个大饼,师父要八戒把它们平均分给四个人吃,八戒瞧着这些东西,傻眼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现在谁能帮着猪八戒想一想,这些东西应该怎么分呢?”问题一抛出,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了,激发起了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思维进入了一种积极的状态。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老人与猴子》: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第一天分早餐时他分给每个猴子一个饼的1/2,猴子嫌少,很不高兴;第二天老人分给每个猴子一个饼的2/4,猴子高兴了,还想多要;第三天老人又分给每个猴子一个饼的4/8,猴子高兴得跳了起来……学生听了故事后兴趣盎然,纷纷对猴子的举动发表评论,大脑中的潜能得到充分调动和激发,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
每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要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情境创设只是一个手段,体验其中的数学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我们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而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使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不仅仅是把它当做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猜猜看。”
学生从32岁到48岁之间,猜出了很多的答案,教师分别将这些数字写在了黑板上,然后说:“这样猜难度太大了,现在加上一句话‘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大家再猜猜看?”学生马上把答案锁定在了40岁、45岁、35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便明白了40,45,35都是5的倍数。而其他数字不是5的倍数。教师顺势利导,又追加了一个条件“同时又是8的倍数”,学生新一轮的思维活动又开始了,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对“倍”这样一个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有目的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将“生活化”的问题逐步“数学化”,抽象成相应的数学问题,既符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索,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情境创设要有连贯性
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要具有趣味性和目的性,他更应该具有连贯性,使它在整节甚至整章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而创设的毫无实际意义的“花瓶”。有的教师挖空心思,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可是随着问题的深入发展,却再也看不到任何与这个情境相关的知识和联系,甚至直到最后也没能看到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否利用所学知识很好地进行了解决,这样的情境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只有那些贯穿教学始终、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情境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无论是在导入、新授和练习环节,甚至以后的相关知识的教学,我们就可以自始至终创设“购物”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认识元、角、分,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些所学的知识进行购物活动。创设这样的一种情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增加了多元的情感体验和数学应用意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与很多其他因素有关,但是,教学情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那么它就必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的丰富多彩!
(瓦房店市世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