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构语文新课堂的思考

2011-12-29 00:00:00戴倩
成才之路 2011年8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以为我们必须建构新型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建构动态生成的活动场
  所谓“动态生成”是指在课堂中不机械地按事先确定的思路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我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初读课文后有学生说:“我要是廉颇,我就不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听了此言,我放弃了预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转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是呀,廉颇到底该不该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学生立即积极地进行朗读和探究,经过思考和交流,一位学生说:“廉颇该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因为蔺相如非常机智、非常勇敢。”另一位学生说:“我也有相同的看法,蔺相如宽容大度,他不和廉颇计较!”第三位学生说:“我认为廉颇不该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因为廉颇出生入死,打了那么多次胜仗,而蔺相如却没立多少功劳。”……许多学生发言后,我说:“再好好读读课文,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了这些?”学生又进入了深一层次的读书。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突破了预设的教案,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探究,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真正把语文课堂当做了动态生成的活动场。
  二、建构平等和谐的对话场
  《语文课程标准》中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以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许多教育专家也纷纷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位老师借班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课将结时,老师问:“如果我就是孟浩然,哪位同学能用诗句来安慰我,为我送别?”学生纷纷发言后,这位老师接着又问:“下课了,我也要走了。我们成为好朋友了吗?知道该怎样送我吗?”一学生说:“我想改一句诗送给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同学送师情。”老师说:“改得真精彩。我分明已经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真情。”另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祝您一路顺风。”第三位学生说:“我想唱《朋友》这首歌为您送行。老师说:“我们真的成为好朋友了。”
  在这平等和谐的对话场中,教师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充满智慧的人;学生也从各种束缚、依附中超越出来,感受到自主的尊严。师生共同创生出一种“人性”流淌的自然和开放。
  三、建构充满力度的思维场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其实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因此我们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思考,语文课堂也就是学生充满力度的思维场。
  《船长》一课即将结束时,我问:“《船长》一课即将学完,现在还有谁有什么疑问吗?”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老师,为什么船长最后不上救生艇,而和船一起沉入了大海呢?”“是啊,问得好!大家的看法呢?”我问。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时间来不及了,他没有时间登上小船。”有的反问:“难道就那么巧,其他人都走了,到船长了就来不及啦?”有的说:“那他怎么不跳到海里,然后向陆地游去啊?”还有学生说:“不是,船长有机会逃生的。但是他自己选择了与船同归于尽!因为他把这艘船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所以他决定与船共亡!”……
  下课的时间到了,可学生思维还处于极端活跃的状态之中……
  总之,思考是既艰苦又充满享受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将有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
  四、建构身体力行的实践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地球村在行动》也告诉我们:“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但亲身经历内容的80%。”。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亲身经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语文“身体力行”的实践场。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是体会: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的含义。一位教师是这样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首先,出示一架天平,两个同样重量的砝码,砝码上分别贴着蓝纸和红纸,代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接着让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当天平的一头只放“精彩极了”,你会发现什么,由此你感悟到什么?反之你又发现什么?感悟到什么?最后引导学生:要使天平保持平衡,该怎么办?由此你懂得了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在生活中,既需要来自母亲的爱——慈祥的爱,也需要父亲的爱——严厉的爱,只有这样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动手操作,不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化难为易,使学生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主旨。正所谓“学生的智慧集中在他们的手指上”。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五、建构彰显个性的评价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智能多元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而且每个人潜能的优势各有侧重。因此,如果我们一味从某一个方面来评价学生,势必会扼杀他们其他方面的潜能。所以,我们的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反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我们要将语文课堂建构为彰显个性的评价场。
  笔者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就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课基本结束时,我问学生:通过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收获?学生有的说用读的形式,有的说用讲的形式,有的说用演的形式……我说,今天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收获。学生准备之后,纷纷上台。有的朗读,有的讲故事,几位学生在一起表演了课本剧,还有的读自己创作的对联……对朗读好的,我用掌声对他进行鼓励;对故事讲得好的,我要求他讲给家长听;对表演好的,我要求他们认真练习,准备参加学校的课本剧表演比赛。我现在还记得,有个学生展示的是一副对联:“蔺相如顾全大局,廉将军知错就改。”横批是“共保赵国”。我帮他在电脑中进行了处理:中间是一幅将相和好的画,旁边配上了他的对联,他拿到手后开心得不得了。
  这种彰显个性的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并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并积极地将这些新的理念在我们的课堂中进行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充满人性,充满生命,才能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方沃土。
  (溧阳市泓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