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加大了文言古诗的比重,这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但同时也加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因为古代文言与现代白话毕竟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学生学习起来伤透了脑筋,特别是一提到背诵,学生更是望而生畏,止步不前。其实,文言古诗的背诵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一定的背诵技巧,将使我们学习起文言古诗来游刃有余。
下面,就让我们以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共同探讨文言古诗的背诵技巧。
技巧一:熟读。这是背诵文言古诗的前提,只有打下这个好的开头,才能做到后面的顺利背诵。要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其中首先要做到读音正确,可根据课下注释、查找工具书、向老师询问等方法将一些难认、难念的字词掌握。如《醉翁亭记》中的“壑”“潺潺”“伛偻”“蔌”“觥筹”“翳”等,只有扫除了这些字词障碍,才能达到熟读于口的地步。其次要做到停顿恰当,如果断句错误,那么势必会给背诵带来困难。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应断成“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而不能断成“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只有这样才能朗朗上口,易于背诵。
技巧二:粗通文意,了解全文的结构、思路和关键性语句。不理解文意和结构思路,背诵起来就会显得零乱,没有章法。首先要粗通文意,比如,《醉翁亭记》,通过对全文的翻译,应了解“作者是借醉翁亭及其四周之景来抒发自己寄情山水的情趣”。其次就是掌握文章结构,《醉翁亭记》的结构是“介绍醉翁亭——山间四时之景——游人宴酣之乐——太守之乐”。另外掌握一些关键性语句也会易于背诵,如《醉翁亭记》中21个“也”字的连用,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起到了很好的背诵效果。粗通了文章大意,了解了文章结构,把握了关键语句,背诵就有章可循,也就变得容易了。
技巧三: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大多数文言文的段落之间,层次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我们不能将其割断,否则背诵时就会乱作一团、稀里糊涂。应该一段一段地背,一层一层地背,一句一句地背,做到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如《醉翁亭记》中,第一段共9句,我们应先一句一句地背诵,每一句都背通,做到连句成层。然后将这9句分成5层(1,2句介绍琅琊山/3句介绍酿泉/4句介绍醉翁亭/5,6,7句介绍亭的由来/8,9句介绍山水之乐),再一层一层地背诵,做到连层成段。后面的几段亦是如此。然后再一段一段地背诵,将这4个段落联系起来(由介绍醉翁亭到醉翁亭四时之景到游人宴酣之乐到太守之乐),做到连段成篇。这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能背得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总之,文言古诗的背诵绝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要多探讨规律,掌握技巧,要学会边背诵、边思考、边理解、边记忆,心口并用,做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我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文言古诗,才能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迁安市迁安镇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