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一、自信心的建立是关键
有些学生不愿意朗读的原因之一就是羞于开口,认为自己读得不好,会招来同学们的笑话,这其实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要总是指定几个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要鼓励其他同学也勇于尝试,敢于表现。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一定要用肯定的语言进行鼓励,同时委婉地指出其缺点,提醒下次注意。当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老师的认可后,自信心就会得到一定的增强。树立这样一个观YIQezLpc6+aHVjf4kFxb+ln7C8qWonTs80ZND/Nc6ag=点:朗读有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特点,不要怕人笑,要大声地、大胆地、忘情地、旁若无人地,甚至“肆无忌惮”地朗读。
二、有感情地诵读是前提
朱自清先生强调,诵读“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充分说明了“三分文章七分读”的道理。这就要求学生做到读之以情,感之以趣,音随意转,气随情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在诵读中入情、移情,陶冶情操。比如白居易《琵琶行》描摹音乐的一段写出了乐曲的“婉转流畅——冷涩艰难——渐低而休止——高潮迭起,乐声大作——戛然而止”。朗读时,“间关莺语花底滑”应读得自然流畅而圆润;“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冰、下、难”三字要读得顿挫艰难;“凝绝不通声暂歇”,在此作适当停顿,体会乐曲休止中的蓄势;乐曲结束,再以舒缓的语调,低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营造出人弦俱寂、四顾无语、波心荡漾、冷月无声的艺术境界。
三、科学地背诵是核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使背诵行之有效,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对该材料有初步的理解;二是出声地朗读。同时,可以利用“复述策略”提高背诵效率。一篇较长的课文,短时间内背不下来,应将其分解成几个部分,规定每天的背诵量,集中精力“击破”,熟记于心,步步深入,螺旋式推进。或将一些较长且复杂的句子紧缩为短语或词,化繁为简,便于记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课文,必须在反复诵读中储备丰富的文言感性材料。一旦有了足够的“知其然”,那么“知其所以然”就会迎刃而解。
四、朗读技巧的训练是重点
教师要告诉学生,普通话朗读是一门学问。它除了要求朗读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要使自己的朗读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比如东莞地区方言中,平舌和卷舌不分;前鼻音后鼻音不分,如“in”“ing”不分等。可用绕口令的方式来让学生多说,多念,最后达到习惯成自然。另外还要专门对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技巧进行专门指导。
(习水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