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

2011-12-29 00:00:00路改凤
成才之路 2011年8期


  摘要: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是阅读教学的起跑线,日常教学中已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而解读文本的关键应着眼于文本的形式,关注文本的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
  关键词:解读文本;阅读教学;语言形式;表达方式
  
  浙派名师王崧舟说过:“用生命去挖掘敲打文本中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段,开掘言语的多层内涵,并将自己的感悟与他人的观点融会贯通,然后走向课堂,课堂就会精彩不断。”王老师强调解读文本、细读文本是课堂精彩的钥匙。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凡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所以,我们要想有出彩的语文课堂,就必须在解读文本上下工夫。不仅要关注文本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更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本身,下面仅从文本的形式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解读文本,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
  大家知道,语言文字是个很精致、很微妙的存在。有时,同样的意思,遣词造句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它所承载和透露出来的情味和意蕴也就不同。所以,我们在钻研教材的时候,应该特别留意那些形式独特、与众不同的语言现象。
  比如,《慈母情深》一文,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我想买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向她要了一元五角钱买书。在工厂,我第一次发现母亲是如此憔悴,干活是如此辛劳,环境又是如此恶劣。当母亲将一元五角钱塞给我的时候,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决定不再买书,用这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没想到,母亲反而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钱,我终于买到了《青年近卫军》。其中,在工厂见到母亲的时候,作者对母亲的神态举止有这样一段描写: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就是一个独特的语言形式。那么,它独特在哪里呢?一个是“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另一个就是“我的母亲”是后置的。按照一般的表述,这段话可以写成这个样子: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那么,这两种写法,它们有什么不同呢?通过细读品味,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种写法,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些浓郁而沉重的味道:
  第一,缓慢的节奏感。(这种写法仿佛就像电影中的一个慢镜头。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深深地印在了儿子的眼中,乃至心中。)
  第二,艰辛的形象感。(母亲因为长久伏案劳作,要一下子直起背、转过身,是很艰难、很酸疼的。她也只能慢慢直起背、转过身,这就从另一个侧面烘托出母亲挣钱的辛劳和不易。)
  第三,惊讶的情味感。(作为儿子的我,第一次在工厂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母亲,看到了如此憔悴、如此疲惫、如此苍老的母亲。)
  可以看出,运用比较的方法,从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入手,可以让我们更好、更深地进入文本的内涵世界,走进作者的心里,品味文字背后的浓浓的情味和意蕴。
  二、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
  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应该特别留意那些陌生化的、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因为,正是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传递和散发着某些精致的、微妙的情味、节奏和气韵。
  比如,辛弃疾的《清贫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通过我们仔细的品味和琢磨,我们不难发现,和一般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是通篇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清新和谐的村居图:金色的暖阳,低矮的茅屋,茵茵的草地,清清的溪流,醉意朦胧中,似乎听到一阵呢哝吴语,似乎听到有人嬉笑逗乐,宛如为这梦境般的画面平添了一丝清音,增加了几分情趣,循声望去,原来是一对翁媪!向小溪的东面望去,大儿在豆田里辛勤劳作,老二闲坐在树下正编着鸡笼,最顽皮的是那小儿子闲来无事,俯卧溪边卧剥莲蓬,直乐得手舞足蹈,何等陶醉,何等活泼。
  那么,词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的表达方式,意在向我们传达什么呢?我们不妨作如下猜想:第一,向往宁静的乡村生活给词人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第二,了解辛弃疾四十余载一心记挂国家统一,欲抗金复国的心愿后,我们走入作者心底,他虽心系抗金,胸怀家国但报国无门,只能将自己的志向,对朝廷的不满,对中原百姓的牵挂,通过诗词表达出来。
  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生动又极其传神地传达出作者感时伤怀的心绪,透出丝丝的辛酸。
  三、解读文本,我们不能忽略文本独特的结构特点
  所谓文本独特的结构特点,主要是指行文过程中独特的思路、与众不同的构篇和构段形式等。不同的文本结构,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效果和言说效应。
  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单从题目看,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讲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但看过课文以后你会发现课文2/3的篇幅概述圆明园的辉煌和珍贵,只用了1/3的篇幅介绍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种行文结构就很有特点,它通过一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将圆明园的耻辱、不可估量的文化损失以及对英法强盗的强烈痛恨推向了极致。
  又如,《月光曲》这篇课文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它基本上是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第二部分,描绘乐曲《月光曲》本身的意境。实际上,这两部分在对贝多芬情绪的刻画上是同构的、一致的。生活的月光曲和钢琴的月光曲都寄寓着贝多芬对音乐、对人生的一种高雅的洞见和理解。因此,这两个部分在结构上就形成了一种“互文”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文本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解读、深刻领会,我们就能发现、把握这些文本的语言形式,并将其转化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使语文课更具有语文味儿。
  (林州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