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本文探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思维;品质;生活实际
心理学学家皮亚杰也说:“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人所做的事情。”为了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能使下一代适应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创造力之门
直觉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思考而突如其来的领悟与理解。通常我们把猜想、预感、假设、灵感都看做是直觉。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地位。例如,一百多年前,达尔文观察到植物的幼苗朝太阳照射的方向弯曲,就直觉地猜想它幼苗尖端含有某种物质在光照下跑向背光一侧的缘故,但一直未得到证实。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反复实验与研究,终于发现了植物生长素。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并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测进行分析证明,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例如,在教“物体沉浮条件”时,教师可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为什么木块会浮在水面而铁块沉入水底?”鼓励学生作有根据的大胆猜想。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可能会答:“铁比木头重。”教师再问:若同样重的木块与铁块放到水里,又会怎样?学生可能会答:“铁的密度比木头大。”教师再演示;拿一铁盒放在水面上问:同样是铁,为什么铁盒能浮在水面?在学生作出这些假设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用桌子上的各种仪器自己想办法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多种实验和讨论,否定错误的猜想,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中根据科学的特点,设计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之能在短时间内提出众多的解答方案,形成思维的“流畅性”。“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好方法。当多种解题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呈现出来后,学生自然会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筛选出最佳方法,达到巧解之目的,从而培养了创造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
如现在氯酸钾和氯化钾的混合物197克,在一定条件下加热该混合物至不再有气体产生为止,将剩余的固体物质沉于水中,再与足量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白色沉淀287克。求:①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②加热混合物时产生气体的质量?
解本题时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教师与他们一起探讨后,发现本题用“氯元素质量守恒法”(因氯酸钾和氯化钾中的氯都移到氯化银中)来解较为简便,从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挥。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善于提出不寻常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在教学中对同一知识点的习题,我们可以将一道题目的已知条件、设问角度等稍作改变,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式”,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如在托盘天平两端的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都相等的稀盐酸,调节天平平衡后,分别加入铁粉和铜粉,要使天平仍保持平衡,加入铁粉和铜粉的质量比为多少?
引申1:若盐酸过量,天平两盘烧杯中放铁与镁,则铁与镁的质量比为多少?
引申2:若盐酸少量,天平两盘烧杯中放入足量的铁和镁,则其质量比又是多少?
引申3:若天平两盘烧杯中盐酸质量相同而溶质质量不同,各放入质量不等的铁与镁,恰好完全反应,天平仍平衡,则两烧杯中盐酸溶质的质量之比是多少?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如在一块平整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用化学方法写“我爱中华”四个字,请设计一种琢刻方案。利用教材中小制作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又如,对惯性知识的应用:①锤头松了,为什么锤柄在地上敲几下就紧了?②子弹从枪膛射出后,为什么还能继续前进?③人走路时碰到石块为什么会向前跌倒?走路时踩到西瓜皮上为什么向后跌倒?……都属于同一类型的题目,利用“多题一解”培养学生共同思维,帮助学生摆脱定式的消极影响,不局限于问题的某一方面,能够随机应变,融会贯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总之,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一个时代课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大课题。我深信只要我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一定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邵宗杰.心理学教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
[2]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
(苍南钱库二中,苍南县潜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