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本文探讨了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启发引导;组合实验
21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为当今世界教育追求的首要目标。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人所做的事情。”为了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能使下一代能适应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民主开放情境,激发学生萌发创新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学生创造性才能得到体现和发展。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尽“教化”“施与”的责任,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教师的言论只能“唯命是从”,几乎无商量的余地。这样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在窒息性气氛中慢慢地衰退和磨灭,其创造性思维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真正摒弃“师道尊严”,组织无拘无束的开放式讨论,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怀疑,敢于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珍视他们由于感到奥秘而提出的种种问题。或给予解答,或启发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并对其努力与结果适时地加以勉励,经常结合教学向学生提出一些既让他们感到熟悉而又需要稍动脑筋才能解决的思考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从而,创造出宜于萌生独特见解的情境。
二、通过讲授实验装置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有意识地通过代表性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懂得仪器装置的原理及其适用的范围,使学生做到触类旁通。
例如,在讲解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时,不直接拿出简易氢气发生器给学生看,而是在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先提出矛盾,然后分析矛盾,最后解决矛盾。可用如下过程设计教学:
(1)实验室制取氢气需要哪些试剂?(锌片与稀硫酸或稀盐酸)
(2)它们可在哪些玻璃仪器中进行?(烧杯、锥形瓶、试管等)
(3)怎样才易收集氢气?(在试管口加带导气管的单孔橡皮塞)
(4)上述装置可收集气体,但不便继续加酸怎么办?(改单孔橡皮塞为双孔橡皮塞且带导气管和漏斗)
(5)上述装置虽可随时加酸,但产生的氢气会从漏斗溢出,怎么办?(将“漏斗改为长颈漏斗,并将其下端插入酸中液封”或“将漏斗改为分液漏斗”)
(6)如何才能使反应随时停止且便于控制氢气的流通?(在橡皮管上夹止水夹,当不用氢气时,用止水夹夹紧橡皮管,借氢气的压力把酸压入漏斗,使酸与锌片分离)
(7)上述的“分离”不彻底,底部总有酸与锌粒接触,会有氢气生成。那么如何使锌片跟酸液脱离接触而停止反应?(在试管内加有孔隔板)。
这样用质疑、解疑步步推进的方法,分析讲解整套装置,装置原理内含于操作设计之中,既富启发性,又蕴涵着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融问题、讨论、尝试、操作、讲解于一体,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训练了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运用“组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组合是把现实中分立的因素有机地加以排列和组合,以形成一种新事物或产生一种新结果。作为一种技法,组合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集中起来的信息分散开,以新的观点再将其组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事物或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组合方法的例子很多。如将几种金属组合在一起变成性能不同的合金;将不同学科组合起来形成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组合起来就形成“综合理科”。因此,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组合”方法,就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
四、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能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验证性实验无法替代的。因此可在教学中将有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例如,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在实验前认为这个实验的现象是钠表面覆盖紫红色固体。而做此实验时,观察到他们事先意想不到的现象:实验中产生许多气泡,且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这些意外的现象令学生兴奋不已,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得出结论,形成能力。
(苍南龙港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