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维果茨基说: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共享”的认知。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单独的学习构不成教育,单边的灌输也不构成教育,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一种相互交流的关系。因此,幼儿的学习就要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只有有效的师幼互动,才能让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沟通、促进,让课堂教学熠熠生辉,使幼儿得到健康成长。
关键词:师幼互动;有效策略
自《纲要》《指南》颁布以来,我深刻感到,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有效的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课堂中的核心因素,换言之,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对幼儿主体地位不够重视,幼儿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教师更多关注自己的教育意图实现与否而较少顾及幼儿的情感,常常对幼儿发出高控制、高约束的指令等,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针对这一问题,近段时间以来,我以寻求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为切入口,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纲要》《指南》精神转化为教育行为,逐步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实践中。
经过反复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我认为以下三点是师幼互动中不可忽视的策略。
一、建立亲密的师幼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心理互动氛围
在研究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师幼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怎么样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呢?
1. 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情绪、健康的人格面对幼儿
一般而言,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自己有兴趣的教师,不喜欢太严厉、责骂、惩罚儿童、脾气坏的教师。例如,某班的两位老师性格就非常不同,张老师严厉寡笑,王老师活泼可爱,由于性格的不同,这两位老师在多次公开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张老师上课时,孩子们正襟危坐,也如张老师般严肃认真,生怕说错做错挨骂,脸上表情总是怯怯的,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寥寥无几。孩子们很被动,课堂氛围不活跃,师幼互动很不和谐,常导致教学枯燥乏味,孩子互动不积极。而王老师上课时总是带着可爱的笑容,不管孩子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总是给予积极的鼓励,虽然孩子们在她的课堂中坐姿时而有变化,但轻松的氛围常常使师生间发出会心的笑,整个课堂轻松活泼。课后,有老师问这个班的孩子更喜欢哪个老师,孩子不约而同地回答喜欢王老师。很显然,积极的情绪、健康的人格是形成宽松氛围的必备条件,而轻松愉悦的氛围则是建立良好互动的前提。
幼儿对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如果教师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对孩子总是板着一副面孔,不理不睬,不耐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孩子一见教师就像见到了老虎,连幼儿园都不想上,师幼之间怎么互动起来呢?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温和的态度,热情地与幼儿进行交流,让幼儿感受到被爱、被关注,从而产生信赖感、安全感,提高师幼互动的效果。
2. 教师要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又都有自尊心,自尊心的维护是对幼儿最重要的尊重和重视。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的态度,充分理解幼儿,真心地去爱他,耐心地等待他,积极地引导他,坚持不懈,久而久之,他一定会敞开心扉,大胆与老师、同伴交流互动。
3.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建立良好师幼互动的基础
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师幼互动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是幼儿心声的倾听者、是幼儿的合作者和朋友。作为老师要以微笑和耐心倾听幼儿的需要、想法、问题和建议,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活动内容,一起制定活动规则、一起收集活动材料,一起动手制作教玩具等。追求一种与孩子心心相印、用心相互倾听的环境,这将会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其次,教师是幼儿交往机会的提供者。教师应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和鼓励幼儿和老师、同伴进行平等、自由的交往。如某班的刘老师常和孩子们闹成一片,孩子们特别喜欢她,家长们也经常到领导那里表扬她。同事们向她取经,她说心得只有三个字:交朋友,让孩子和孩子交朋友,让孩子和老师交朋友。平时,她会利用一切机会和孩子聊“家常”,有时,她会在给孩子梳头时,跟孩子谈谈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你喜欢我给你梳怎样的发型,要不要给你来个马尾辩?……”再比如,她会在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套出”孩子们的心里话:“你喜欢班上的谁……某某小朋友不是很能干嘛,你玩的时候也可以叫上他嘛(当孩子跟谁吵架后,及时引导他们恢复良好‘邦交’)……”她曾说过,孩子只有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他上的课。只有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才能开展平等的对话,让他们心无芥蒂地敞开心扉和你交朋友,也只有拥有融洽的师幼关系,才能使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其三,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教师应熟悉观察并解读每一位幼儿,分析了解其个性差异,善于发现、利用幼儿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的消极因素,引导支持幼儿更多的获得成功的体验。总之,亲密师幼关系的建立,愉悦心理氛围的营造应从微笑、倾听开始,从和幼儿做朋友入手,从和幼儿建立同一视线上的交互目光出发。
二、关注幼儿的需要
1. 关注幼儿的共同需要
相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一些共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因此,教师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幼儿的行为、耐心倾听幼儿的交谈,把握幼儿此时的认知冲突与需要,然后判断孩子们的兴趣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再围绕对孩子们发展有价值的兴趣内容,及时给予引导,共同生成有效的活动。只有根据孩子的共同兴趣生成的活动,才能使孩子在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轻松快乐的积累经验、获得知识。
2. 关注幼儿的个别需要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既有共同的心理需要,但也有个体差异上的不同需要。教师还应更加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同需要,如动作不协调的孩子,需要教师为他提高多练的机会,语言发展缓慢的幼儿,需要跟成人同伴多交流,调皮多动的孩子需要老师的肯定,胆小内外的孩子需要教师的鼓励,自闭、消极的孩子需要教师更多的抚爱。教师关注幼儿的需要、重视与个别幼儿的互动,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提高,是形成良好师幼互动的重要策略。
三、灵活、科学地组织幼儿的活动过程
在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纲要》、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几十分钟的集体教学中,幼儿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的接受,师幼之间是否能有效互动,科学组织活动过程是关键因素之一。实施《纲要》以来,我们通过多次实践,得出以下结论。
1. 活动的方案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做到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综合化
例如,许某老师执教的“有趣的洗衣机”就成功证明了生活化、综合化教学的好处。活动中,许老师将生活中洗衣机的洗衣过程融入音乐、舞蹈中,孩子们通过想(原有生活经验)、看(洗衣机洗衣的过程)、听(巧妙结合的音乐)、动(自己创编的洗衣舞蹈)等多种感觉通道的参与,让普通的洗衣过程表现得非常有趣生动,孩子们一直处在高兴愉悦的氛围中。再如,某老师执教的节奏活动“大象和蚊子”,该活动将音乐与故事巧妙的结合,通过情境的创设,游戏化、综合化的手段,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节奏学习的快乐,感受音乐活动的无比乐趣。实践证明,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综合化的教学方案促进了师幼、幼幼之间的互动,使活动受孩子们喜爱。
2. 活动过程的组织要预设、生成相结合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追随幼儿的兴趣,及时恰当地调整自己的原有方案,以达到最佳的师幼互动效果。在一个有效的预设活动中,教师不仅在过程中能给予幼儿整体的发展,还在活动中不断引发幼儿新的生长点、敏锐捕捉孩子的兴趣点,激励幼儿投入到新的探索与游戏中,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方案是维持有效师幼互动的保证。
3. 科学设计课堂提问
提问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提问得是否准确得当,直接关系到师幼互动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实践中,我们找到了一些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幼儿自我评价感、有助于形成良好师幼互动的提问方法。
(1)提有挑战性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使孩子们通过思考、探索、研究等过程逐步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当幼儿已能用纸条、小棍等物体比较长短时,教师问:“怎么才能使不同长短的物体变成一样长呢?”问题虽然简单,但幼儿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思考、探索才能找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努力与知识的获得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如果我们总是简单重复同一层次的问题,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2)提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使每个孩子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老师针对自己而提的。比如,小班的看图编故事“小鸡小鸭”活动中,小鸭掉到坑里去了,教师问:“假如你是小鸡,你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救小鸭上来呢?”这样的问题,每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不同的方法,这就给不同层次的幼儿都提供了表现的机会,每个幼儿就会自然的积极参与进来和教师、同伴进行互动。
(3)提幼儿关注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老师必须有高度的问题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幼儿关注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筛选、明晰、提升与利用,这将直接关系到活动能否顺利地继续深入开展,关系到整个活动的质量。例如,中班活动《小熊过桥》的学习中,当孩子们回答说是小鲤鱼帮助小熊过了桥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举手说:“我还有办法帮助小熊的,把桥造得稳一点,小熊就不会害怕了。”这个孩子的话音刚落,其他孩子马上热烈地响应起来,想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办法,有的说:“最好不要用竹头做桥,竹头又圆又滑的,用大一点的木板做就不滑了。”有的说:“把桥造得大一些,桥上不留缝隙,小熊看不到下面的河水也就不会害怕了。”还有的说:“我认为用石头做桥最好了,又稳又安全。”就这样孩子们围绕“造怎么样的桥”的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本来很平淡的一个学儿歌的教学内容因为孩子们的自发生成而变得有声有色了,老师顺应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提问从“造怎样的桥最合适”到“你见过什么样的桥”,孩子们热烈地谈论着,比画着……说到了竹桥、水泥桥、木桥、铁链桥……想到了拱形桥、斜拉桥、荡桥……于是,有关桥的主题产生了。活动中,老师支持了孩子的生成活动,及时地提出幼儿关注的问题,并热情积极地以一个学习者、建构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进行了调整和延伸,既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又推动孩子的学习向纵深发展。所以说,在教学中,应心中有案,行中无案,提出幼儿关注的问题,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应灵敏地嗅到从幼儿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因为这一切入点是孩子此时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每个孩子争先恐后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使课堂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另外,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提出具有启发性、一问多答,又能使孩子得到提升的问题。只要这样,才能确保师幼之间始终保持着积极、有效的互动。
总之,良好的师幼互动是快乐的、轻松的、自由的、有价值的,只有和谐、健康、科学的互动氛围,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才能使教学活动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许其汉.名校名师论教育[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3]马玲亚.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5(4).
[4]张艳萍.建构有效师幼互动的举措[J].学前教育研究,2005(3).
(乐清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