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辩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辩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一、建立和谐民主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能产生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辩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辩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辩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想法。
三、利用辩论提高语文能力,思维能力
辩论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上的辩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辩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辩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要使学生善于辩论,首先要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即“生疑”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景,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把学生放在文章人物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像人物那样思考,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含义表达出来。这样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思维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通过表达,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愉悦,能调动学生辩论的兴趣。
(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