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里的塑料袋

2011-12-29 00:00:00杨少衡
决策 2011年12期


  这小说里有一个细节:小说主人公钟昭送给“我”一条烟,该烟装在一只黑色塑料袋里。钟昭是位地方官,与“我”多年相熟,虽然“我”不是要紧人物,人家广结善缘,愿意资源共享,把别人送的香烟转手相赠,雪中送炭,以示友好,让“我”感觉温暖。但是出了岔子:塑料袋里不仅有烟,还有信封,信封里有钱,数额不算巨大,也相当可观。“我”得到一笔意外之财,却很难暗中吞下,因为这种钱有点烫手,同时牵涉他人,只能迅速如数奉还,交由钟昭自行处置。人家波澜不惊,坦然回收,没忘记随手再给“我”塞另一条香烟,这回的香烟装在白塑料袋,里边再无信封。
   小说里的这个细节脱胎于一位友人的讲述,该友人身居要职,手握大权,有下属官员找到办公室,拎来一只礼品袋,说是一盒茶叶,友人没有在意。紧接着恰又有同僚到访办公室,带了小礼品相赠,来而不往非礼,友人随手抓起前边人物留下的茶叶还赠,幸好出手前他掂了一下袋子,意外感觉分量似乎不对,于是赶紧放回去,另找个东西对付。待同僚离去,友人立刻检查,那时不禁汗湿:袋子里有茶,还有人民币数万。这笔钱要是稀里糊涂出去了,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
   小说里的塑料袋脱胎自生活里的礼品袋,无论是小说还是生活中的相关细节,都不显得太特别,不外是人们经常听说的事项加上一点戏剧化因素。类似细节包含若干社会内容,可以从中感受时下环境形态之一面,但是如果止于这样的细节表现,哪怕再戏剧化也没有太多价值。我在写这一细节时一再问自己想说什么?如果只是某官员如何收钱,或者某官员如何退钱,不如让大家去读报纸,不必我来写小说。
   于是我琢磨这个细节,试图从中找到一点更有意思的东西。生活里、小说中的类似细节总是包含着许多可能,只不过不同作家的兴趣点不同,处理与发现因之有异。受限于自己的惯常思路,我在这个故事里没有找出青蛙,也没找到蛤蟆,但是找到了一张“路线图”,兴致得以引发。所谓“路线图”是这些年的热门名词,经常用于国际大事,例如中东巴以争端调停,利比亚内战斡旋一类。我这小说沾不上那种大事,里边的“路线图”与世界和平无关,仅仅是笔下主人公钟昭为自己设定的上升通道,相当个人化,也有代表性。一个地方官员与小说中的黑塑料袋邂逅,充其量就那么个事,如果把该事件放在该官员个人上升“路线图”背景下去解读与表现,就可以相对深入一点。这样一张“路线图”与这么一个黑塑料袋之间有何关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客观与主观的原因何在?小说未必能加以解答,却也多少能提供一点思考素材,供读者于故事中品味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