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板块的力量

2011-12-29 00:00:00王运宝
决策 2011年12期


  如果说“大湖经济”把合肥内部力量整合在一起的话,在竞相发力、你追我赶的新经济地理背后,有着怎样的区域经济关系?谁又能借助经济板块最终笑傲江湖?
  
  “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影响空间是周边100公里,特大城市的辐射半径是500公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自铎告诉《决策》:“合肥要完成从地区中心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跨越,要在中部地区占有一席之地,就不仅仅局限于江淮之间,其辐射带动力是南越长江、北跨淮河。”实际上,这是“大合肥”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即带动周边、辐射全省,因为在安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强大中心城市的带动。
  在安徽周边的6个省份中,省会城市的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都非常明显,如杭州之于浙江、武汉之于湖北、长沙之于湖南,郑州之于河南。这些省会城市在全省中的凝聚力和辐射力都要比合肥强得多,因此,安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座特大型中心城市作为龙头来引领。
  现在,就让我们飞越巢湖,站在合肥经济圈、长三角、中部地区以及沿江发展轴的维度上,来寻找“大合肥”构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背后的板块力量。
  合力论势的背后
  如果放在省域格局中,突破安徽的大城市“缺失之痛”,会一目了然。
  从东西方向来看,南京、武汉是距离安徽较近的两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尤其是南京都市圈将马鞍山、芜湖、滁州纳为成员市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对合肥造成挤压。从南北方向来看,北面的郑州虽距离安徽较远,还是把阜阳、亳州等市纳入中原经济区;徐州自身体量有限,影响力仅仅体现在淮北、宿州;南边的杭州对皖南地区的宣城、黄山等市有较强作用。
  这种格局一方面造成安徽省内经济要素的外流,更严重的是造成安徽省域不同地区的分割,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总经济师、宏观经济所所长周云峰告诉《决策》:“周边大城市和经济圈对安徽的吸引,造成皖北、皖中、皖南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无法做到相互联动。”
  如何突破这种“被包围”的不利局势?“做大合肥,以合肥为圆心来重塑安徽的区域格局,是一项战略选择。”相关专家分析说。那么,合肥经济圈从2006年10月正式提出以来是如何谋篇的?
  合肥市政协副主席盛志刚用数字方程式做了精炼的说明。最开始是合肥、六安、原巢湖市的“1+2”结构;2007年,淮南提出“合淮同城化”,同时桐城也主动提出加入,于是形成“1+4”格局。
  2008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启动,在战略布局上形成“1+6”。推进到2010年,一个新变化是合肥—阜阳结对合作,盛志刚告诉《决策》:“合肥与阜阳结对是一枚战略性棋子,不仅实现了合肥对皖北地区的辐射带动,还拓展了合肥的发展腹地,体现了安徽省振兴皖北的大战略。”经过这些布局,就形成了以合肥为圆心的“1+7”格局。
  如果从完善区域结构上来说,合肥向东有合滁发展轴;向西南,在桐城加入之后加以延伸形成合肥—安庆发展轴;向南是合铜黄发展轴,随着京台高速公路和京福高速铁路相继建成,两条交通大动脉将安徽省南北纵向中央地带紧紧相连。这样一来,就形成了“1+10”结构,“以合肥为圆心的江淮城市群,正在形成。”盛志刚告诉《决策》。
  一方面,这是安徽省内实现均衡发展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化。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江淮地区成为全国重点开发地区之一,而合肥恰好处在江淮地区的几何中心上。
  在这里,尤其需要关注合肥向东南发展,与芜湖、马鞍山实现无缝对接,“合芜马分工合作,三者合力会形成安徽经济发展的高地。”区域经济专家宋宏告诉《决策》。
  12月1日,在最新版《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征求意见稿》中,“芜马经济圈”的概念首次出现;此前不久,“芜马同城化”合作协议签署。按照这一新的战略规划,合肥经济圈和芜马经济圈实现南北对接,在合芜马发展轴上,将呈现合肥、芜湖“双峰并立”的局面,会极大地改变安徽缺乏大城市带动、区域经济被分割化的现状,周云峰对《决策》分析说:“将安徽的皖北、皖中、皖南三大板块更好地凝聚在一起。”
  但合芜马板块的意义与影响,已经超越省域范围,不能把观察的视角仅仅放在安徽。中共安徽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任泽峰在安徽省委宣讲团合肥报告会上认为:“安徽经济实力最强的三个城市连成一片,将来会逐渐形成合力、成为一个整体。对未来的安徽来说,合芜马将是安徽一个真正对外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板块,能增强安徽全省的对外竞争力。”按照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到2015年,合芜马板块的经济体量将占到安徽全省的50%以上,突破1.2万亿元。到那时,合芜马经济板块就会改变安徽省乃至长三角的经济格局。
  善弈者谋势,合芜马是否真的就能把酒论势?
  谁才是真正的煮酒者?
  区域经济的新棋局早已不再是一个城市的单打独斗,省会间的较量只是一个侧面,更加激荡人心的是城市群的合纵连横。就如同下围棋一样,需要的是三个以上的棋子来组成一个“势”,才能乘势取胜。
  从长三角经济区的视角来看,可分为不同的经济板块,知名度最高的是以苏锡常为代表的苏南板块、以杭甬绍为代表的环杭州湾经济圈,接下来是由宁镇扬组成的江苏沿江板块、由通盐连组成的江苏沿海板块和台温金组成的浙中南板块,以及最北端的以徐连为代表的东陇海板块。合芜马3市抱拳,处在长三角西部,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与其他6个经济板块一样,都指向中心城市上海。
  与这些经济板块相比,合芜马处在什么位置呢?
  如果从单个城市来看,2011年前三季度,合肥地区经济总量超过温州、绍兴、扬州,名列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22个成员的第8位,同期芜湖、马鞍山的经济总量处在长三角的中下游。
  从三市组合的板块经济比较,合芜马在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和县域经济上,都要明显低于苏锡常、杭甬绍组合。这两个板块围绕在上海的南北两翼,是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所在。2011年前三季度,苏锡常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5636.27亿元,杭甬绍是11369.55亿元,同期合芜马的地区生产总值总和只有4434.7亿元。
  同时,合芜马虽然在经济总量上低于宁镇扬,但速度和未来的潜力不输于江苏沿江组合。特别是同处长江一线的芜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江苏平均水平,与浙江基本接近,而且区位上最接近长三角。“可以直接与南京经济圈衔接,再联动合肥经济圈,最终培育形成有区域影响力的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南京市建委研究室主任陆玉龙一直致力于宁合经济圈的研究,他对《决策》分析道。
  另一方面,合芜马与江苏沿海地区相比,经济总量低了1787亿元,但增长速度、人均水平均高于江苏沿海地区;与东陇海板块相比,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上,都要高于徐连经济带。
  通过对长三角不同经济板块的对比会发现,合芜马虽然还不足以笑傲江湖,但最后谁能真正逐鹿长三角,合芜马经济板块的机会不输其他板块。
  首先是在政策支持体系上,都有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合芜马是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苏锡常、宁镇扬有长三角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通盐连是江苏沿海开发开放,杭绍甬台温有浙江沿海经济开发和舟山群岛新区开发的国家战略。既然起点基本一致,决定胜负的关键就是看谁能在实干与创新中奋起赶超。
  其次,在“产业第一”的策略导向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合芜马三市与长三角核心区城市都还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合肥实现赶超提供了机会,合肥必须确立主导产业。”北京大学教授萧国亮分析说,“有三个主要标准,一是发展速度要快,一般来说主导产业的速度要比GDP快2倍左右;二是关联效应大,能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三是高科技,技术含量高才能附加值大。”
  
  牵手握拳的腾挪
  对于合肥与芜马跨江在更大区域范围上的搅动,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用“两个联动”做了精彩概括:“实现江北与江南的联动、湖东与湖西的联动,是一个跨江与环湖互动的大格局,更符合区域经济的特征。”从南京、武汉、南昌、九江等不同城市的关注度来看,合芜马实现无缝对接的搅动力,正像湖面上的波纹一样,一层层向外推进。
  这就需要更大的分析维度,即放在沿长江轴线上来看大格局。
  沿长江发展轴是全国城市化密集区“两横三纵”战略布局中的一横,而且是公认的发展基础最好、资源最优的黄金轴线。以合芜为双核的皖江示范区在国家战略规划中,东有长三角,西有“中三角”,其中又可细分为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以及环鄱阳湖城市圈等7个。
  先向东南看,实际上与前面长三角的不同板块相重叠,其经济发展水平都高于皖江示范区。再往西看,与皖江示范区相邻的江西省环鄱阳湖城市圈,2010年的经济体量是5000亿元,低于皖江示范区的8224亿元。同期,武汉城市圈1+8的经济总量是8000多亿,与皖江示范区2+7基本处在同一水平上,“但武汉城市圈存在城市结构断层的劣势,武汉一超独大,其余8个成员市的体量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功能和产业的分工合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分析道。相对来说,皖江示范区就体现出了城市结构相互差别不大的优势。
  作为“中三角”的另一个主角——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总量达到6715.8亿元,相比皖江示范区少了1508亿元,但这是长株潭3市相对皖江示范区9市,长株潭的经济实力不可小觑。如果是扩大到环长株潭3+5城市群,就会突破10000亿元,明显高于含合肥在内的皖江示范区。
  以上是从单个城市群来分析,如果长三角、中三角进行整合提升,分别能达到6万亿与2万亿的经济体量。同时,远在西部长江上游的成渝经济区,经济体量也已达到12000亿元。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10年推进,产业转移“蛙跳式”直接投资西部的趋势非常明显。采访中多位专家强调说:“在中西部其他省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合肥虽然与长三角无缝对接,也不意味着产业转移一定落地合肥。”
  在这种形势下,合肥与皖江示范区居于中央,呈现出类似“一根扁担挑两头”的大格局,能否从长三角与中三角的挤压中跳出,真正变成承东启西的中间枢纽,存在着巨大的腾挪空间。
  全国其他省份不同城市群的实践,也让合肥经济圈和皖江示范区看到了握指成拳的力量,特别是长株潭三市共用“0731”区号,在五位一体同城化上走出关键一步。最新的案例是8月28日,沈阳、抚顺、铁岭3市同用“024”;在此之前,已有西安咸阳共用“028”。同城化要有载体,首在通信、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合肥也不例外。
  通过对合肥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和沿江发展轴不同维度的比较分析会发现,合芜马经济板块首要在于把自身做大做强,提升城市品质。同时,环湖与跨江联动,相互牵手抱拳,惟有如此,才能在区域经济新棋局上赢得领袖群伦的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