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1/h6N7siCByLxSdLBauutRNk.webp)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课堂教学的情境将会是丰富而千变万化的,就看你怎么捕捉运用,推陈出新,和谐发展。精彩的课堂不是单单凭借课前的精心准备所能达成的,更主要的是依赖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充分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新问题,教师要敢于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调整,甚至不惜打乱原先的设计安排。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堂生成资源的教学价值,下面我结合一些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组织调控,引导动态生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生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教师总能及时地捕捉、合理地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教学高效而灵动。但立足我们的课堂,可以发现:当教学环节一个个按着你预先设计的过程顺理成章地走下来时,我们会暗自庆幸自己怎么这么走运,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也倍感满意。但别忘了,学生顺着你的思路走完了一节课,没有一点点的意外收获,你不觉得有点遗憾吗?因为,我们既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同时也希望能在实际操作中碰上那么几个意外的生成。那么,当意外发生时,特别是当学生回答你的问题时答案离目标比较远,你又应该如何应对呢?就拿《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当时我送教下乡到一所完小,有很多老师在场听课。在讨论“当a代表老师的年龄时,如果老师想长寿一点的话,a可以代表哪些数呀?”这一问题时,有学生喊:85岁、90岁等,这些都是比较合理的;可有一个学生大声喊道:1000岁。很显然,这个答案离实际太远了,也许他是出于好心,希望我能健康长寿;也许他就是喜欢恶作剧,故意在课上给我捅娄子,如何评价呢?是批评他恶作剧,明确指出他的答案是错误的,这样显然会破坏当时的气氛,打击他的自尊心。(哎,他可能是希望我健康长寿吧,我只能这么想)想归想,但如果肯定他的答案,显然又是违背常理的,一句“呵呵,那我不成千年老妖了吗?”此话一出,当即引来了一阵大笑,既维系了当时活跃的气氛,又用幽默的语言含蓄地否定了这位同学的猜测,让他明白了常理,可谓一举多得。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多给学生一些尊重、理解,这将会在他们的人生岁月中慢慢显示出独特的滋补作用。
二、自主探索研究,促进动态生成
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已经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作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面对“活生生”的一群学生,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以《小数的意义》一课为例:当老师确定将一张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纸当做单位“1”时,要求学生在这张纸上画出“0.1”,这时学生的作品就比较多了,老师从中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5幅图(如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第一幅图: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想法,有学生说感觉那阴影部分所占的份额太少了,好像不到“0.1”;
再出示第二幅图,有学生就说感觉那阴影部分又太大了,所占的份额超过了“0.1”;
再到第三幅图时,有学生就说感觉差不多了,这就是“0.1”吧!(不确定地说)
这时老师就故意停顿一下,请他说说怎么个差不多,是不是这幅图就可以明确表示是“0.1”了呢?这时有学生就说了,从所占的份额大小上看,应该差不多了,我们也不能确定那就是“0.1”。
眼看火候差不多了,是时候出示第4和第5幅图了。“看了这两幅图,大家有什么想法吗?”学生们一下子豁达了,这才是真正的“0.1”呀!简洁的两幅图,让学生明白了“0.1”既然表示的是十分之一,就必须从图上反映出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0.1”所占的份额应该是其中的一份。
面对学生的分歧,我没有急于点拨,而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讨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错误的根源,明白了 “0.1”所表示的真正含义。同时,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与人合作,体验他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学会数学地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世界。
三、整合教学资源,提升动态生成
开放的教学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是以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为目标的,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过程。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善于发现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进行积极的引导,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焕发勃勃的生命力。
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结尾阶段,引入电话号码代替枯燥的练习,变枯燥的练习为有趣的游戏,努力贯彻寓教于乐的宗旨,实践“快乐学习”教学法。下课前的五六分钟,历来都被大部分数学老师用作课堂小结或学生的作业时间。在经历了三十分钟的尝试摸索后,学生的脑神经已极度疲劳,改革数学课堂的结尾方式,对于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显得尤其重要。
《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错,所以我安排了这样的结尾: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我也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研究数学问题,只是时间有限,这样吧,我把家里的联系电话告诉大家,如果课外想跟我探讨数学问题的,可直接打这个电话跟我联系。(板书:ABBCADDA)这时,学生懵了,都说“这电话怎么打呀?”我激励他们说:“我喜欢敢于挑战的同学,谁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猜一猜?”有同学脱口而出:“是12231441吗?好像是挺有规律的。”(哈哈,找规律都用上了)马上有人反对:“不可能的,我们这儿的电话号码第一位都是‘8’,所以‘A’肯定是‘8’。”(多有经验呀,这电话大家不是每天都在用嘛!)这样的对白争论,既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又联系起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常识,乐在其中呀!我马上接应:“对呀,既然是电话号码嘛,‘A’当然应该是‘8’了,看这位同学多有经验呀,我这里呀,还有一些条件,希望能帮到你们。”(板书:A>B>D>5>C>3)从这些条件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呀?这时,都讨论开了:
电话号码中没有0、1、2、3;
“B”肯定是7,因为我们这里的电话号码第二位都是“7”。
……
通过一番推理,同学们确定了我的联系电话:87748668。当时我看到好多同学都把我的电话号码记录在数学书上了,看样子是准备回家跟我打电话了。这样的设计,材料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推理研究是在学生相互间的对白争执中进行的,而且是热情投入的,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用 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师生的情感,真的让人很兴奋哦!
新课程呼唤生成性的课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睁开慧眼,洗耳恭听,及时捕捉挖掘,巧妙利用,让这课堂的生命之水——生成资源,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演绎出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