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 同样精彩

2011-12-29 00:00:00唐小琴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4期


  这几年来,我有幸欣赏了一些精品课。一些大师能将书本上一道道看似普通的习题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成为课堂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出于欣赏,我便开始有意或无意地关注起习题这个话题,以下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在习题中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
  师:请你选择最有把握的一道题,说一说。
  生1:这头恐龙大约重45吨,因为我们都知道恐龙很大、很重,所以应该用“吨”作单位。
  生2:小芳的身高132厘米,这是二年级学过的长度单位,我有把握。
  生3:一筐稻谷重45千克。我把所学的单位一个个地排除。如果填克,就是45克,还没有一个鸡蛋重,如果填吨,就和恐龙一样重了,所以应该填千克。
  师:最后一道呢?(全班寥寥无几的人举手)不管正确与否,老师想听到你们心底最真实的想法。
  生4:题目中7000这个数比较大,我猜应该填7000米。
  生5:我们都知道长城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很长。我认为应该用千米。
  生6:我记得语文课上老师曾讲过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一般称为万里长城,所以应该填千米。
  生7:我也赞同,因为我从网上看到宇航员能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上的建筑中就有长城。
  师:说得真好,那就让我们再带上单位轻声地读一读。
  反思:这是一道极其普通的练习题,我并没有按照传统教学中填空—汇报—订正的思路来完成,而是鼓励学生自由地言说。“请你挑出最有把握的一道题说一说”,这句话的背后承载着一定的人文关怀和解题策略,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今天,孩子们显得特别自信,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我发现原来他们知道可以通过排除法来填单位,还可以借助一定的参照物进行估计。尽管孩子们无法正确建立7000米和7000千米的表象,但他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诠释这个问题,也许说得含糊不清,牵强附会,却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了鲜活的、有价值的课堂资源。这不正是新课标一直追求的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吗?
  二、挖掘习题中的可变因素
  师:(指着0.1)这儿为什么可以用0.1来表示呢?
  生:因为从0到1被平均分成了10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1/10,用小数表示就是0.1。
  师:那从0往后数两格呢?
  生:0.2。
  师:(指着1.2)这儿为什么可以用1.2表示呢?
  出示:
  师:你能指出1.3的大致位置吗?能说说,你为什么指在这儿?
  生:因为1.3一定在1和2之间,而且1.3更靠近1,所以大约在这儿。
  师:现在老师任意报一个小数,你能指出它的大致位置吗?
  (学生们个个争着到黑板上来指小数的位置)
  反思:这是“初步认识小数”课上的一道练习题。我在学生已经会填小数的基础上,找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将平分线去掉,让孩子在数轴上找出1.3的大致位置。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个个争着到黑板上指小数的位置,此时将认识小数与估计教学相结合,数感就在学生尝试找数的过程中渐渐地培养起来,同时也为下节课“比较小数”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一小小的改变,折射出教者自觉的教育思考和教育智慧,充分地发挥了这道题的最大功效。
  三、在习题中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师:你能估计出2、3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
  生1:因为1号杯里橙汁的重量是300-240=60克,2号杯里的橙汁比1号杯里的要多,我估计大约有80克,3号杯又比2号杯多,3号杯里可能有120克。
  生2:我的想法跟他不一样,我先估计是3号杯,因为3号杯是1号杯的2倍,所以3号杯大约是120克。2号杯比3号杯要少,大约是100克。
  师:你能发现3号杯是1号杯的2倍,眼睛真亮。(也许受了生2的启发,生3又发言)
  生3:我还发现2号杯里的橙汁在1号杯和3号杯之间,也就是在60克到120克之间,所以2号杯里大约有90克。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但作为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年轻教师,应该站在“将每一堂课看成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的高度上来审视当今的课堂教学。从关注“学会了什么”向“怎样学会的”转变。对于这道练习题,听完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之后,我没有急着提示,而是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都对这道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生2在生1的基础上有了提高,生3比生2思考得更深刻,当然这也是建立在生2的基础之上的。我为孩子们你说我补,你说我驳的场面而兴奋,这都是教师退到后台,让学生走向前台的结果,孩子们从这道题里不仅获得了自信更得到了锻炼,如此日积月累,相信他们一定会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不要总是盲目地追求新题型,而应该更多地尊重课本,理解课本,以本为本,扎扎实实地巧用课本上的习题,善于挖掘习题中的可变因素,引导学生与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对话,发挥它们的最大功效。让课堂因为练习题而精彩,因为学生的主动建构而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