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9 00:00:00何建军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4期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题目都是文章内容与主旨的高度提炼和概括,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是课文的“眼睛”。毫无疑问,课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阅读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更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和探究的切入点。然而,不少老师常常是“一次性使用”课题,这是对教材资源极大的浪费!
  笔者在研读“名师精彩课堂实录”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名师能够充分挖掘课题的价值,匠心独运,让课题不断增值。他们根据课题的特点,借助课题巧妙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感悟文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智慧导读,妙趣横生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个词要读重音?
  生:(齐答)我。
  师:一起读课题。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自豪”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才对”读成重音)
  师:如果把“自豪”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应该怎么念?
  生: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
  师:如果把“骄傲”换成跟它意思相反的词语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不自卑才对。
  师:把“不”字放到句子的前面点,再说一遍。
  生:我不应该感到自卑才对。
  师:这样说才对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我感到自卑是不对的!
  生:我不会感到自卑才对。
  师:如果把课题改成反问句该怎么办?
  生:我怎么能感到自卑呢?
  生:我为什么要感到自卑呢?
  师:请大家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各种办法来读课题,看能不能把课题的内涵和意思读出来。
  生:(练习用不同的方法读课题)
  齐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不少老师在接触课题以后或是迫不及待地解释课题的意思,或是马上联系课文把课文与课题“连接”起来,对于课题,总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薛老师抓住课题本身,智慧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题,读出语感后,再将关键词替换成与其意义相反的词,将整个句子改成反问句,然后练习品读、感悟,以此引入新课。
  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学生在“智读”过程中,不断揣摩和感受课题的意思和课题的内涵,真正读出情趣,读出感受,读出滋味,从而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阅读享受,可谓妙趣横生;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地与课题对话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内涵的丰富多彩与内容的变化多姿,提高了语感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对感悟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化整为零,水到渠成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黄河的主人》)
  师:看老师写黄河两个字!(板书:黄河)你了解黄河吗?说说你心目中的黄河!
  生:我心目中的黄河波涛非常汹涌!
  生:黄河在我心目中气势磅礴,而且每年携带泥沙高达16亿吨,可以绕地球27圈!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啊?
  生:网上查到的。
  师:你真会学习!
  生:黄河在我心中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它有磅礴的气势,十分豪迈!
  生:黄河在我的心中是条长龙,它长达5464公里。
  生:黄河在我心中是位母亲!她哺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
  师:讲得好极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她养育了中华儿女。多少年来,我国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都在高声赞美黄河。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的诗人李白、王之焕是怎么赞美黄河的!(屏幕上出现他们两个赞美黄河的诗词,同时激情澎湃的音乐响起)李白在诗中赞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焕是这样赞美黄河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我们一起来和着诗人的感情,赞美一下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学生诵读诗句)
  师:(充满感情色彩)黄河的水啊,就像从天上滚滚流到了人间,奔腾不息一直流向大海!这就是诗人眼中的黄河!我们再一次吟诵这两句诗词!“黄河之水——”(学生大声朗诵)
  ……
  师:是啊,我们站在黄河的边上看到那万马奔腾的气势,就使我们胆战心惊!那么,又有谁能够做黄河的主人呢?(板书:主人)他凭什么去做黄河的主人呢?!拿起书,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
  师:读了这篇课文,告诉老师黄河的主人是谁?
KPreYu587ZRZfQCFn0xbsI1S8diMxyGuxUdT7RLbHxI=  生:艄公。
  ……
  课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还可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从课题开始。孙双金老师在板书“黄河”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信息交流自己心目中的黄河;接着,老师两次充满感情地描述黄河,师生在激情澎湃的音乐声中分别吟诵了古诗中赞美黄河的诗句。这样,让学生从理性上、感性上认识黄河,让学生从内心初步产生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随着课文的学习,老师再板书“主人”,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又有谁能够做黄河的主人呢?他凭什么去做黄河的主人呢?!”这就把课题和课文紧密联系起来,把题目教学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化,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读懂题目。对于课题“黄河的主人”,孙老师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语言感悟与情感熏陶,水到渠成。
  三、反复吟诵,步步升华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再见了,亲人》)
  课初“忆亲人”:
  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那块土地上,其中有大家所知道的战斗英雄邱少云、黄继光、罗盛教,还有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了八年,结下了深厚情谊。战争最后以正义和良知赢得了胜利。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之际,他们握着手说(边说边和学生握手,语气较平静)——
  生:再见了,亲人。
  师:就要上火车了,他们握着手说(和身边的学生握手,语气稍微上扬)——
  生:再见了,亲人。
  师:志愿军登上了回去的火车,他们拉着手说(语气有些急切)——
  生:再见了,亲人。
  师:列车就要开动了,他们挥着手说(语气再急切一点)——
  生:再见了,亲人!
  ……
  课中“诵亲人”:
  师:我们由衷地感到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过亲人!所以,分别的时候,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
  生:(感情强烈)再见了,亲人!
  师:登上了火车,他们仍然恋恋不舍地送别——
  生:(感情难舍)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远去了,那声音仍在天空回荡——
  生(齐):(感情深厚,声音由近及远)再——见——了,亲——人——
  ……
  课末“别亲人”:
  (打开视频,屏幕上出现火车开动的情景。)
  师:车轮滚滚,列车在走,情却不走,心里想的还是亲人!一边是志愿军,一边还是朝鲜人民,他们的告别一声叠过一声,千言万语化作了一句话——
  生:再见了!再见了!
  师:(指刚才扮演的两组)一边还是志愿军,一边还是朝鲜人民,你们的告别声叠叠起伏,一浪高过一浪。(教师用手势指挥)
  两组学生在“再见了,亲人!”的声音重叠中,在火车声的渐渐远去中,在老师的指挥中,声音越来越弱……
  师:历史的车轮走过,但最终沉淀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永远铭记的是这声音——
  生:亲人!
  师:让我们永远铭记的是这声音!带着刚才的体会,带着对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深厚友谊再来读读。
  生:(深沉地)亲人。
  
  生:(神圣地)亲人!
  生:(热烈地)亲人!
  生:(崇敬地)亲人。
  ……
  (先后有七八名学生深情地呼喊“亲人”一词,最后又齐声呼喊。)
  窦老师以课题为切入口,围绕“亲人”这一主题,作了精心设计。课初“忆亲人”,老师把学生引入特定情境,通过移步换景、声声呼唤、深情告别,激起情感涟漪,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兴趣。课中“讲亲人”、“诵亲人”,老师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的语言表层,深情诵读,演绎生动感人的告别情景,再次复现“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学生沉浸其中,不断加深对课题和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课末“别亲人”,回读课题,师生进入“景我交融”的胜境,在“胜境”中领悟和感受课题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窦老师的精心导演下,学生激情投入,反复吟诵,层层深入,步步升华。由“再见了,亲人”开始,再以“再见了,亲人”结束,整节课就是在这声声呼唤中进行的,不变的是课题《再见了,亲人》,变化的是学生对课题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四、巧借标点,震撼心灵
  (特级教师武凤霞执教《生命生命》,课末片段)
  师:同学们,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现在,我想请你把自己的感悟化作标点,加在我们的课题上,你觉得可以加上什么呢?
  生:第一个后面加一个问号,第二个后面加一个感叹号!
  师:(板书问号、感叹号)为什么?
  生:第一个是问什么是生命,后来作者感悟到什么是生命,觉得应该珍爱自己和所有的生命!
  生:我给他补充一下,这四个字两个符号可以概括全文!作者在一开始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然后在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和静听心跳的事例中,知道了生命的含义,最后发出感叹,告诉自己要珍惜生命!
  师:真了不起,能够以文章的内容为依据加标点。你来读读题目吧。(生读)
  生:我在两个生命的后面都加了感叹号。因为,它们表示的都是生命的震撼。(学生读)
  生:我在第一个后面加上感叹号,在第二个后面加上三个感叹号。因为,我想表达更强烈的震撼,我想提醒大家敬畏每一个生命!(学生读)
  生:第一个生命后面加一个分号,第二个生命后面加省略号。第一个生命加分号是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生命,后面还有很多的生命,所以第二个用省略号。
  师:哦,还有很多的生命给作者带来了很多生命的感悟。我加一组标点符号,在第一个后面加感叹号,在第二个后面加问号。同学们,想一想我这样加有没有道理。
  生:第一个加感叹号是说你感叹了生命是多么脆弱,有多么顽强,第二个问号说明你在思考: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
  师:更深层次的思考!
  生:第一个感叹号是说作者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第二个是在问读者:你们知道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生:第一个感叹号是说你了解了生命是什么,第二个问号是在问自己:我的生命该怎么度过?
  ……
  给课题加标点这看似简单的技巧,到了武老师的手里,却化平淡为神奇,一句“请你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标点也化作了承载生命的符号。
  这一环节中,武老师引导学生巧借标点与课题深层次对话,更是与生命的对话。学生在深度对话中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对生命的一次次叩问中,升华了生命的含义。显然,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生命的张力已经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
  除此之外,名师们还有不少让课题增值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标新立异”,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取不同于原课题的角度另拟一个题目;“锦上添花”,引导学生在原课题的基础上,再加一个与正题相吻合的副标题等等。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小题大做”,能够让课题放射出迷人的光彩,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