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备

2011-12-29 00:00:00蒋霞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4期


  所谓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法,形成教案几个方面,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奠定。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工作也是这样,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虽然知识丰富,也学过教学法,但是,备课马虎,草率,敷衍了事,结果,教学效果不好。也有的教师,虽然知识掌握得一般,教学经验也不够丰富,但是备课却很认真,下了工夫,结果,教学效果就很好。可见,“有效教学”的根基在于“有效备课”。怎样做到“有效备课”,笔者认为,离不开“规范”两字。
  规范之一:备课当以学生为本
  台湾儿童文学推广人李玉贵老师在听了我校一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童话《幸福是什么》一课后,曾直言自己对这篇文章如何进行教学的一个教学设计,这个教学设计由三个问题组成:第一问在学生走进课堂伊始,请孩子在纸上用蓝笔写下自己认为的“幸福是什么”;第二问在学生读完篇章之后,请孩子在同一张纸上用黑笔写下“我现在认为幸福是什么”;第三问在学生阅读了老师提供的各类人士对幸福的理解之后,请孩子仍在同一张纸上用红笔写下“其实幸福是什么”。
  在这个简单大气的教学设计中,扑面而来的是李老师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首先是对学生原始认识的尊重。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知道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还需要什么,才能删选出教学的重难点。李老师设计中的第一问就是基于了解学生对于幸福的原有认识出发的,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师教学中的想当然,不至于明明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字还在一笔一画煞有介事地教,明明是学生已经熟知的道理还在抽丝剥茧一板一眼地讲。
  其次表现在对学生个性想法的全心接纳。设计中安排的三次“幸福是什么”的个性表达,是教师透过读书、交流等教学活动层层递进,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李老师尤其强调了让学生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来写自己三个不同时期对于“幸福是什么”的不同认识,可见教师对于学生说出自己个性想法的允许、容忍,乃至全心接纳和鼓励。设计中老师所做的只是组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中丰富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在自己前后认识的比对中,同学之间不同认识的比对中,感悟幸福的真谛。这样做才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第三是最大可能地鼓励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在设计中,李老师给予学生个性表达的活动不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你说我说大家说,而是写,用不同颜色的笔写。说和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样的要求,写兼顾到了所有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有时间思考,给所有学生提供专注思考的空间,让所有学生可以安心书写自己的想法,表达不同的想法。但是,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因为太快听到别人的想法而左右自己的思想,更无法摆脱听了就忘的客观陋习。李老师一再强调语文是思维性和操作性合二为一的课程,恐怕也是从立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出来的。
  规范之二:备课应对课堂教学作最全预想
  备课是预设的过程,尽管有人说:“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课堂教学的无法预知而不作准备。恰恰相反的是,只有胸有成竹,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从容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学设计也才能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勃勃的生机。因此,在备课中,我们需要在清楚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全过程作最全面的预想,还要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可能”以及应对的策略。笔者曾在执教二年级语文《风筝和纸船》一课时,因预设了教师的课堂点评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重点段“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的朗读指导中,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反馈,笔者备课时预设了三个不同角度的点评指导。评价A:“你把‘乐坏了’读得特别重,让我们感受到了快乐。”这样的点评其实是想告诉别的孩子朗读的时候可以把“乐坏了”作重音处理。评价B:“你读‘祝你快乐’的时候,语调突然升上去了,是想告诉大家小熊很快乐吧!”这样的点评是想告诉别的孩子朗读句末感叹号的时候,要把语调升上去。评价C:“你真聪明!你在‘放着’后面停了停,在‘挂着’后面又停了停,在‘写着’后面再停一停,给我们也带来了一份惊喜。朗读的时候,在词语后面稍稍停顿一下会读出更棒的效果。来!学着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在教师这样的点评指引下,学生就会在那三个词语后面作小小的停顿,和小熊一起感受到“小松果”“纸条”“祝你快乐”带来的惊喜。
  这样的预设不仅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语言,把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押到了点子上,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精到的点评还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自然而恰到好处地指导和引领学生的掌握能力,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规范之三:备课需精心设计,以练促学
  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材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进行再创作。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
  叶洁芸老师在执教《红领巾,真好》一课时,对于生字词语的巩固环节,设计了一篇由参与活动的少先队员写的日记,以日记的形式改编了儿童诗,巧妙地在日记中再现了本课学过的所有生字新词,请学生读一读日记,找一找学过的词语,并画出来。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这样的设计一改巩固生字环节的枯燥乏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孩子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中逐渐地完成对知识的再巩固。同时,二年级正是引导孩子写日记的最好时机,叶老师将日记改编成儿童诗,不落痕迹地引领学生接触日记、读日记、了解日记这种新文体,为以后的写日记铺路架桥。如此精巧的设计真可谓独具匠心,一举多得。
  规范备课最大可能地杜绝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行为,使课堂教学朝着目标有序展开,收获有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我们规范备课,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脑中有教材,胸中有教法,我们定能从容应对,唱响有效教学的嘹亮前奏,构建师生教学相长的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