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级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一名综合实践学科的执教者,我感到非常高兴。但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多年来的观察和实践,让我觉得综合实践这条路走得很辛苦,除了需要自行开发课题外,多年以来根深蒂固的一些教学理念也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一大障碍。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但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应更加关注儿童的内在需求,重视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地获得知识。教师只有更加了解儿童的需求、关注儿童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开发出适合儿童的课程。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看到,虽然我们强调综合实践的开放性,但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绝不是放任自流、信马由缰,那样,教学目标将无法落实,甚至导致学生养成做事虎头蛇尾、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
一、课程的开发关注儿童的生活实际
综合实践课程没有教材,需要教师根据本班的情况自行开发学习内容。这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大优势,可以极大地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研究兴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优势却有可能因为教师的认识偏颇而造成操作失误。在教学中,常常有教师开发出一些看似学生很感兴趣,但实际上根本无法操作的课题。例如,春节过后开学,某年级制订教学计划,研究和春晚有关的课题,看起来很贴近儿童的生活,春晚人人都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可是走进课堂,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么是在网上查一查就能找到答案的知识性问题,要么就是让春晚换节目、换演员、换主持人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具可行性。我们及时进行了调整,请学生在对春晚提出各项建议的同时考虑建议的可行性。通过商讨,学生决定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策划本校“六一”晚会的主题上来。这样才将学生的研究从遥不可及的春晚拉回到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
再如,2014年“青奥”在南京举行,学生提出以此为课题。作为东道主,大家自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法律明确规定必须年满18周岁以上的青年才能成为青年志愿者,即使有独立工作能力最多也只可以放宽到16周岁。而我们目前六年级的孩子明显达不到这个标准。这样一来,这个课题最后就成为纸上谈兵,违背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原则。于是教师及时调整思路,引导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学生提出可以去养老院进行志愿服务,于是大家各抒己见,讨论服务方案,真正使这一行动得到落实。
从以上两个课例来看,许多时候,我们老师在开发课题的时候想当然,只是从事情的表面分析,认为这些课题是贴近儿童生活的。但我们还要考虑到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是否也能在儿童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实施。这也是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从课题的确立开始,不让活动有头无尾、有名无实。
二、课程实施中关注儿童的能力培养
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其实,综合实践学科不应仅关注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多方面地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很多综合实践课老师都很注重培养孩子收集信息的能力。许多孩子都会上网、到图书馆,甚至通过采访、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信息,但是比这更重要的不是资料的收集与堆积,而是引导学生分析、归类资料中提供的信息,从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的途径。
我校四年级教研组开发了《关于烟花问题的研究》课题。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有关于烟花悠久历史的,有关于烟花美丽图案的,当然也少不了烟花背后血淋淋的一面。怎样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呢?经过教研组讨论,决定以“禁放烟花”为主题展开一次辩论。全班同学将之前的资料分正、反两方进行分类,无关的内容放在一边,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筛选、补充材料,难题迎刃而解。
制订研究方案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但我们的执教对象毕竟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在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学习数学老师使用例题的手段,先教再扶,最后放手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我在教《金陵美食》这一课例时抓住美食具有的一些共同特点,以“金陵盐水鸭”为例,带领学生经历了用观察法品鉴美食,了解美食特点;上网、上图书馆收集文字资料了解美食历史;采访厨师了解秘方,观看视频学习制作工艺;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美食的价值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在后面的研究中,学生自主选择了金陵美食中的“东山老鹅”“六合猪头肉”“秦淮八绝”等展开研究,甚至到高淳去买螃蟹、学煮螃蟹,并撰写出图文并茂的研究报告,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再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大难点——制订调查问卷,我们也是采用“例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了解问卷的组成、问卷设计的原则及问卷所要达到的目的等等。这样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可以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三、课堂教学中关注儿童习惯的养成
每位教师都知道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是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综合实践学科虽然不需要考试,但学习习惯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首先,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保障。综合实践活动非常注重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是常用的学习形式。我们在课堂上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声音很大,有的讨论无序,甚至有的无所事事,做一些和讨论无关的事情。我校向小班化教学学习,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要求:第一,分工明确,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记录员负责填写、记录,管理员维持秩序,控制讨论时间;第二,讨论时组员靠近讨论,不可拖拉桌椅,发言要先举手,得到组长许可后再发言。在三年级起始阶段重点训练,其他年级每学期开学进行强化训练,并且在每节课上都出示讨论要求,为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常常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要求教师在每一课教学结束时,都要布置下一次课的准备工作,作为家庭作业。如果有外出任务,就要组长在方案中详细记录每个人的任务。需要准备的材料、外出的时间、地点都一一进行登记。在活动过程中提醒学生养成留存活动图片的习惯,为活动最后的总结汇报做好准备。
四、教学评价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
任何一门学科都应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有效的评价对儿童心理会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就会起到负面影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
首先,要强调正面评价,避免负面评价。在课堂上对孩子提出要求,强调常规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正面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全班表现不好时,要强调某一组表现好,某一组表现不好时,要强调这一组中某一个人表现好。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孩子向上,不要在集体中过分关注表现不好的孩子。可以采用说悄悄话的方式提醒表现不好的孩子,既保全孩子的面子,又不会惊动全班同学。
其次,要注意过程性评价。孩子都喜欢表扬,越表扬积极性越高。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发现在各个环节中表现出色的孩子,实事求是地表扬。既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让自己得到心理暗示,工作得更加愉快。
还要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当然在评价的过程中也不能只有表扬,发现问题也要中肯地提出意见,并及时要求学生纠正。如果教师没有原则地一味表扬,只会让学生造成审美疲劳,也因为真实性不高而失去学生的信任,就得不偿失了。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做有心人,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动脑筋,多探讨研究,多向有经验的专家、老师学习,一定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