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而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农村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这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好奇心强,但是只求“知其然”而不求“知其所以然”,不善于自主探究,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造和想象,没有熟练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不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不善于设计实验来探究,而且合作交流能力也很差。
针对这些情况,作为科学知识的启蒙者——小学科学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细心呵护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同时,通过科学教育,让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看问题、想问题,并使他们乐于探究。
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活探究意识的前提
科学课堂应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对于科学课,小学生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是,在师生互动、课堂氛围的影响下,其好感会起到正、负两种不同的效应。一部分学生会兴致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这是正效应;而另一部分学生只关注过程现象,并没有怀着探询知识的想法参与课堂,往往表现为活跃吵闹,势必造成负面影响。
教育的过程是知识交流的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更是生命对话的过程。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只有在客观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因此,课堂中教师应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相信学生,教师的支持是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具体做法如下:
1.导入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学伊始的导入环节非常重要。
因此,在科学课行进前,宜以游戏、猜谜语、生活情景再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质疑中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探究的形成。
2.评价激励
在科学课堂上,许多教师会忽略“课堂评价”这一环节,总觉得这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的专利。事实上,好的评价同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机制。课堂上,教师要做与学生共同交流的伙伴,引导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及时作出准确到位的评价。但是,科学课堂上的评价切忌简单、敷衍式的肯定。比如:你真棒!你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你真是一个小爱迪生……这些语言看似很有鼓动性,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孩子的言行状态是真实流露的,而不是有目的的“表现”。教师应用这样的评价语,不仅滞后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还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产生误导。学生为了什么而学?是为了老师的欣赏而学习的吗?我们在科学课上应引导学生经历的是:为了探求事实,追求真理而努力的情感,千万不要再要求学生为了老师的表扬而努力了。这样不但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要出问题,而且学生的探究情感也要被污染了。所以,我们提倡科学课堂上“真诚、客观、平和”的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3.课后延伸
科学课后延伸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巩固和提升。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开放的大课堂意识,指导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从生活和学习实践中选定感兴趣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第二课堂活动,以科学课内学习为原动力,促使学生探究意识的成熟。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听取学生意见,虚心与学生交流,使科学探究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双边过程。
二、链接生活——激活探究的保证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以敏锐机智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笔宝贵资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有目的、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新颖奇特的问题,引出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碰撞,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中去。
总而言之,科学教师只有将科学教学与生活挂钩,把科学知识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的落脚点,用活生生的例子来现身说法,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作参与——激活探究的手段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的口号,该口号深刻地反映出了在科学教学中,学生亲自体验、亲自操作的重要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以致用,不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实践中提升。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他们的体验才会更深刻,兴趣才会提高。教师选取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心设计、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探究—创造的过程,在亲身实践的活动中去总结经验,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对象一般都是科学家已经探究过的事物或现象,有确切的定论,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未知、新奇、充满探究意义的。他们的探究方法比较简单,主要是观察、实验、操作、调查、模拟等。探究中他们使用的工具大多不复杂、精密,比如:放大镜、杠杆尺、弹簧秤、显微镜、酒精灯、剪刀等物品。如何将这些简单的方法和学生熟悉的工具有机融合,实现探究的最优化,还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能力的指导:
1.合作意识
两个人交换苹果,还是一个人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思想,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思想。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科学意识
科学探究意识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合作交流。课堂上,每一环节的设计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触摸科学意识的元素。
遇到问题先问几个为什么,当学生不明白时,教师也不能直接给予解释,要鼓励孩子查阅有关资料,自行探究,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科普读物,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先动脑,预设研究问题;活动中,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辨析自己的疑问;活动后,针对预设问题进行解疑反思,加以完善提升,促进思维发展。
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如:对探究问题的预测和推断;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后如何表达和交流实验结果等。这些探究方法需要教师经常指导学生在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反复使用,这样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需要慢慢培养的。
总之,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科学意识,多观察、多实验,勤动手。掌握一定的学科学、用科学的方法,为学好科学奠定基础。
3.参与意识
小学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美国著名诗人奥特·海特曼称它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科学学习中动手动脑、自我设疑、自我探索、自我调控,相信学生可以成为一个又一个“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