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年级学生轻松“解决问题”

2011-12-29 00:00:00李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8期


  计算和解决问题相结合,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也是改进计算和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策略。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有全局观念,不但要帮助学生解决计算问题,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列式的道理,从计算教学中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把解决实际问题所牵涉的知识提炼出来,并加以训练,以保证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牢固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在此理念的引领下,我从一年级上册开始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下面以《连加、连减》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动静结合 整体感知
  教材呈现的问题情境是静态的,如果在教学中仅是简单地出示挂图、贴出文字,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去收集、整理相关信息的欲望和需求。此外,一年级孩子也尚未具备搜集信息的能力,无法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整体感知图画的意思,在教学时化静为动,通过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再结合静态的情境图说说事情的发展过程,以利于他们准确、整体地感知图意。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连加、连减》教材内容非常简单,只呈现了两幅图和两道算式。但从单元教学的任务看,本节课的内容却包括加、减法意义的继续体会,连加、连减口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尽管呈现的方式有隐性和显性之分,但都是基本的教学任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为此教学时,我紧扣教学任务,预设以下两个层次:
  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框里有4个南瓜,又运来2个。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这一层次的演示与讨论,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渗透“合”的思想(4个和2个合起来就是6个)。
  接着演示:小朋友又运来1个南瓜。继续启发: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南瓜?你是怎么想的?(6个再加上1个就是7个)
  如此安排,既注重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合作、交流,又增强课堂教学活动气氛,突出动静结合,培养学生在动中求知的能力。同时把数学问题同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图文结合加深理解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淡化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摒弃“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看似“弱化”,实际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减少死记硬背和套用模式。教学时,我们应把模式化的训练变为无声的渗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悟数量关系。
  在《连加、连减》这节课中,在动态演示图意之后,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中建构数量关系,设计了:“谁能把刚才看到的连起来说一遍?”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
  生1:菜园里开始有4个南瓜,先运来2个,这时有6个,后来小朋友又运来1个。
  生2:原来有4个南瓜,先运来2个,又运来1个,这时一共有7个……
  我们知道,用图画表示实际的问题情境,往往在给出相关信息的同时,连要求的数量也直接显示出来了。如不加引导,学生常常忽略“问题”的存在。再者,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用疑问句提出问题比用陈述句说出已知的信息要更困难些。因此,在学生表述出已知的信息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训练:现在你能提出一个问题来考考我们吗?
  菜园里原来有4个南瓜,先运来2个,又运来1个,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南瓜?
  如此安排,让学生在看、想、说的活动中练习从三句话表述过渡到四句话来描述事件,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经验,锻炼学生收集信息、表述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条理化和清晰化,为理解连加的意义和探索算法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支持。
  三、算用结合丰富体验
  连加、连减的教学是渗透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之中的,让学生积累简单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应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时,从列两道算式解决问题到用连加解决问题,再到探索连加的算法,将深化理解运算意义、理解算理和建构算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获得对加法意义理解的同时,算理“跃然脑中”,算法建构水到渠成。具体教学如下:
  师:要想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南瓜,你会列式计算吗?
  (板书:4+2=6,6+1=7)
  师:如果老师想只列一个算式,该怎样列呢?(板书:4+2+1)
  师:这样列式是什么道理呢?(把所有的南瓜都合起来)它和我们以前见过的算式一样吗?你知道这样的算式叫什么名字吗?该怎样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还可以怎样列式?
  这样,以“算”促“用”,“算”“用”结合,将连加、连减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运算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学思结合 拓展深化
  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刚刚开始发展,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会列式,却回答不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至于自觉地检查、调整或论证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就更差。所以,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解题的依据,解题后可以训练学生说出列算式的依据。在孩子们能列出算式,并能正确计算的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意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达的意思。
  如:4+2+1、4+1+2、1+2+4,说一说每个算式中各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展开反思,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加法运算本质的理解,同时结合问题的解决获得了对运算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体验。
  五、讲练结合 形成技能
  练习被称为“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既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又是学生由知识向能力、智力转化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还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新知教学之后,适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知识迁移中巩固技能是必要的。练习设计时,我遵循“模仿—变式—发展”的思路,先设计了连加的口算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进一步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接着出示拓展题:
  做操时,小红的前面有2个小朋友,后面有5个小朋友,你知道,小红这个队伍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吗?问题刚一出示,全班同学就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请同学上台帮忙演示,有的同学干脆边讲边画出示意图来,用“○”表示小朋友的个数,并讲解得有条有理,其中的“2”表示小红前面的人数,“5”表示小红后面的人数,再加上小红,一共有8个小朋友。即:2+5+1=8,还有的小朋友说出:2+1+5=8、5+1+2=8、1+2+5=8等多种算式,真是让我豁然开朗。
  本节课,我以动态演示的方式让题意“活”起来,让情境“动”起来,学生看图、想图、说图的活动实际上就是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数学化”过程。尽管一年级的学生尚不能有意识、完整地领悟这一过程,但教师仍应站在数学思维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影响,并有意识地去组织落实相关的教学活动。相信,这样的教学活动,一定会带给学生一个丰满的学习历程,学生也一定会获得应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