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作文题材越来越趋向生活化,而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作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
“今天我下厨”
苏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七次习作要求是:写一次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
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我组织了这样一项活动:回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学炒一道菜,第二天在班级内评选“炒菜大王”十名,并给予奖励。
学生们听了,对这项任务都兴趣十足,摩拳擦掌。这也难怪,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大多数还没有下厨炒菜的经历,这个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既新鲜又刺激,还有一定的难度,真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啊!
第二天,一进教室,我就感觉学生兴奋不已,他们各自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拿出来,放在桌子上,满脸自豪地看着我,有的还主动用勺子把“作品”送给我品尝。我趁热打铁,让他们各自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学生们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张鲁:我想炒“三丝”,“三丝”就是土豆丝、芹菜丝、肉丝,最难的是择菜。我先要把芹菜的根用刀一个一个地切下来,还要把芹菜叶子一片一片地摘下来,光择芹菜我就花了半个小时……可以想象,他择菜时笨手笨脚的样子一定很可爱!
魏佳惠:我炒的是辣椒土豆丝。土豆皮很难刮,妈妈教了我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用钢丝刷子用力刷,一会儿就能把土豆皮“刷”干净了。真是个聪明的妈妈!要知道用刀刮土豆皮技术含量很高,不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孩子能轻易做得到的。
吴亦白:我做的是两道凉拌菜,味道好极了,妈妈还夸我是个小厨师呢!我凑近一看,真不错,还挺有创意:豆腐、木耳、肉末,加上香菜、浇上麻油,闻闻都很香!
李轩:我第一次炒菜,觉得很难,很麻烦,油热了,溅到我的脸上,我吓死了,想到妈妈每天都是这样,觉得妈妈真伟大!
李航:虽然我炒的豆粒有点咸,可是我还是觉得好吃,因为这是我亲手做的。
……
不用我多么细致地指导,也不用我反复地督促,学生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写起来了:
学生A:我卷起袖子,把煤气灶打开,先倒一些油在锅里,再把洗好的菜倒进锅里。我伸出手,拿起了铲子,准备大显身手,可是刚炒了几下,这不听话的油“噼里啪啦”地响着,我也没怎么在意,可是油越来越放肆了,竟然蹦到了我的手上,我的手顿时起了一个大泡,疼得我直咧嘴,但我没有向困难屈服,心想:这点小伤算什么,能打败我?我接着在锅里放盐、放味精,忙得不亦乐乎……
学生B:我把锅放在煤气灶上,又打开了煤气,火一下子出来了,把我吓了一大跳。等锅烧热以后,我把油倒进去,油一进锅就有几滴溅到了我的手上,把我烫得直叫。看着油还没太热,我赶紧把蒜和姜切了。切的时候,我用手扶着一边,很害怕,担心切到手指头怎么办。油热了,我把葱和姜放进去,顿时,锅里发出了“噼里啪啦”的声音。一分钟后,我又把豆粒全部倒进去,油溅到了脸上,我只敢远远地站着,用铲子翻了几下菜,然后把锅盖盖上。过了一会儿,我再放入盐、酱油、鸡精等调料,两分钟后,菜就盛出来了。看着炒好的菜,我心里美滋滋的,再尝一尝,真好吃!
这次习作的成功给了我一些启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只让学生闭门造车,大讲特讲所谓写作技巧方法,即使有了再多的写作技巧,学生也只能是瞎编乱造,觉得写作文枯燥乏味,无话可说,甚至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对作文感兴趣,写出优秀作文。
花园里的发现
今天作文课的内容是观察作文,写自己在生活中、大自然中的发现,虽然课前已经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做准备了,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条件限制、时间限制,没法观察,还有一部分学生观察后没有什么收获,怎么办呢?如果勉为其难,闭门造车,必定有学生会造假,甚至抄袭。忽然,我灵机一动:学校的小花园里正是春花怒放的时节,不是现成的观察资源吗?
在稍作安排后,我带领学生们来到花园里,花园里春花烂漫:桃花、樱花迎春怒放,仿佛一片片灿烂的云霞,报春的使者——迎春花更是热闹非凡,一片金黄。
瞧,孩子们的发现还真不少:魏佳惠的小本子上写着:迎春花的颜色真美,深一点则嫌浓,没有透明感;浅一点则嫌淡,没有这么美,真是恰到好处。我发现迎春花的花瓣不是一片一片分开的,而是连在一起,像一个个小酒杯……
我走近一点一看,真的是这样,迎春花的五六片花瓣连在一起,像一个个精致的高脚酒杯,平时真没注意呢!学生们观察真细致呢!
那边的仝其昆喊道:“老师,我找到蜗牛了!”我让仝其昆说说蜗牛的样子,他说:“蜗牛身上背着重重的壳,头上有四个触角。”我很惊奇,从没听说过蜗牛有四个触角,俯身细看,果然,蜗牛的头上长着四个触角,两根长的,两根短的。以前我还真不知道!
仝其昆又拿出放大镜,指着蜗牛说:“老师,你看,蜗牛还有眼睛呢!眼睛里还有星星呢!”我更加惊奇:“它的眼睛在哪儿?”“在两根长天线的顶上。”
学生们兴致盎然地看着,津津有味地说着,眉宇间洋溢着兴奋和激动……回到教室,孩子们轻松地写出了一篇篇佳作。
反思: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在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契机,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作文教学。作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生活,写作就像无水之鱼,无本之木,只有真正有所看,有所听,有所思,有所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写出好的作文,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向学生发出写作指令,讲解写作技巧,限制写作题材。有人甚至认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细致指导,评讲,以为指导得越细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就越快。因此,作文课上,教师总是反复地讲解写作要领,布局谋篇,这样指导出来的作文往往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相当于“小八股文”。
《新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要求是“我手写我心”,提倡自由表达,写什么内容,让学生自由选择,不要过多地限制,让他们彰显个性,释放心灵,实际上就是针对传统习作教学习作目标“假”、“大”、“空”,“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解决了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习作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力求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习作内容,并且采用多种呈现形式,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习作,并在习作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有了好的导向、好的教材,还不够,新的课程理念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有生活作文的意识,要有巧妙的教学构思,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要经常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感受、搜集各种习作素材;要与学生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自己的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年龄特点?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得当,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总之,习作教学一定要把保护学生的习作兴趣放在首位,就像园丁爱护那一株株刚出土的幼苗,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