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

2011-12-29 00:00:00付大梅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8期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留白艺术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哲学观和审美观在书画篆刻、文学作品、园林建筑等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由于行文的需要,对某些内容往往写得十分简略,甚至省略不写,形成空白、跳跃之处。这种写作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处。文本中的这些空白,正是教材中的“空灵”部分,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是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是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是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基于这一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领略文境,紧紧抓住课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抓住课文中的一个个空白,激发想象,巧妙“补白”,引导学生反复玩味,感悟探讨,激情投入,让学生用丰富而又灵动的想象来填补、解释、说明,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还能在理解与运用之间搭起一座智慧的桥梁,成就阅读课堂的无限精彩。
  一、鲜活课题,先声夺人
  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高度浓缩与概括,立意高远,引人入胜。但是无论题目和文章是何种关系,它都不可能把文章的全部内容揭示出来,教学时我们就可对题目的“空白”处挖掘、探究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起到先声夺人之效。
  苏教版十一册语文教材《鞋匠的儿子》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故事。导入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读课题,用补充课题的方法来进行整体感知文本,诱发学生将“鞋匠的儿子是谁?鞋匠的儿子怎么样?鞋匠的儿子在干什么?”补充完整。让学生带着这些空白点自读课文,很快,学生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一步深入探究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仅仅就“鞋匠的儿子是谁?”孩子们的答案就异彩纷呈:鞋匠的儿子是以父为豪的美国总统林肯,是襟怀坦荡的林肯,是不卑不亢的林肯……显而易见,学生不但从课题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进行了说话训练,同时学生学会了阅读时将读思结合的读书方法,使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都得到了落实,一举多得。
  二、扩充词语,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都是因“情”而定,每一句话都渗透了作者的情,其中有许多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文本情感的聚焦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扩充词语的形象内涵,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意境的沟通运用中,获得语言滋养,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中,“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这一句话只是精练地概括,那么,如何让“四处奔波”“疲劳”“忧愤”这些词语通过具体的动作、语言充分体现出来呢?我当时提供一些句式如:清晨,肖邦( );夜晚,肖邦又();烈日炎炎下,肖邦();北风呼啸中,肖邦又()……让学生当场交流,练笔。听了他们句式训练中的回答,你会惊叹十几岁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想象力,怎么能把这样沉重的独在异乡的凄苦、惆怅、思念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补白式的引导中,词语的形象丰富起来了,使学生在想象这个“空白”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语感,又为学生更好地感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思想与语言水乳交融的效果。
  三、推敲标点,丰富内涵
  很多作者在写作时用上的省略号,明确地向读者昭告:这里有话,只是未讲,是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这种补白的空隙,也正是教师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平台。
  苏教版十二册《孔子游春》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教师要及时利用句末的省略号,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所隐含的内容,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言语拓展仿写,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就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撞击,心智被开启,因此,课堂上有了一句句精彩而灵动的发言。如“长满鲜花的草地是她美丽的绣花鞋,闪闪的星星是她耀眼的发饰,嫩嫩的绿草是她秀丽的衣裳,茫茫的雾霭是她神秘的面纱……”
  这不仅训练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美的词语、美的句式、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揣摩插图,激活想象
  课文插图是根据文意插进去的,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如能妙用这些插图补白,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就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空白,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是小语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证。
  苏教版十二册教材中《半截蜡烛》配有两幅图,其中一幅是母子俩紧张地盯着蜡烛,而三个德国军官正在蜡烛下阅读文件,蜡烛发出微弱的光,一场危机似乎就在眼前。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通过对插图的赏析,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想象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想象情况的危急,使得学生大脑中的画面变得灵动,变得活生生的,变得充满感情,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小学阅读教学中,图片是惯用的、最简单易行的手段,如果能像上例中一样适当地运用补白手法,那么图片就能发挥它的超常功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习更富有成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形象直观上。
  五、续写结尾,挖掘意境
  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虽文已结束,但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发挥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使创造性思维得以训练。
  如在教学《船长》结尾处,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轮船沉没了,假如你就是一位获救乘客,此时此刻,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呢?
  有的孩子说:“船长啊船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您想到了所有的人唯独忘了您自己,您不愧是个伟大的人!”
  有的孩子说:“英雄的哈尔威船长啊,您快回来吧,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孩子们的真情喷涌而出,他们把自己对哈尔威船长的崇敬都化作了激情的表白。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文本的结尾,及时练笔,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捕捉情感的蓄积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教材本身作为一个被阅读的事物,等待师生共同去阅读感悟其中的含义,并将吸收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教材中总是隐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在似乎“无”的空白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同时也有许多意犹未尽的缺口,等待学生发现和填补。这些空间和缺口往往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善用教材,对文本进行资源发掘,把属于语文本身的东西彰显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补白”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而定,把握时机,讲究形式,考虑其“度”,最优化地运用。只要教师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深入发掘课文的“空白”,扩充其丰富的内涵,练在当练时,练在当练处,就能使学生在“无”和“有”的转换中实现“意”和“言”的自然融合,从而呈现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