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读”:文本研读的“起点”

2011-12-29 00:00:00孙长艳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9期


  “拎读”是研读文章(教师研读和学生解读)的起点,是学生真正会读书的前提和条件。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拎读”就是要“削枝强干,长文短教”,减少阅读头绪,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使阅读过程更优化。如何拎读呢?
  一、拎读文章标题——从“题眼”中把握文章的“灵魂”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任何一篇文章的标题,只要你去研读,都会发现里面的妙趣很多。因而,如果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课文标题教学处理好,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月光启蒙》一课,“启蒙”是这篇课文的题眼,也是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学中,抓住“启蒙”这个切入点,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中心。剖析启蒙,我们发现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使“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把她对故乡、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二、拎读关键词句——从“血肉”中支起文章的“骨架”
  文章的关键词句犹如文章的“骨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贯彻“整体把握”的理念,揣摩作者用意,抓住关键词句,以最简约的形式来取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过渡句一般是对上文的总结和对下文的总领,而这样的总结和总领,正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些“牵一句而动全篇”的连接点,整篇课文的细目也都被拎起来了。文章的中心句往往有窥视中心、统帅全文的艺术功用。它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意义脉络贯通。研读时抓住这些中心句,自然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
  三、拎读行文线索——从作者思路中摸清文章的“经脉”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可见,不管哪类课文,都有脉络可循,这脉络就是文章的主线。教学中,只有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明白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才能抓住事物发展的主线,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如《爱如茉莉》这篇文章把茉莉花贯穿在全文中,茉莉花便成了这篇文章最清楚的线索。教学中可以采用“串珠”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发现文首与文末的关系,让学生清楚本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茉莉花,然后围绕文章的写作线索适机提问:“文中除了开头和结尾提到茉莉花,还有没有什么地方也写到茉莉花?”针对统领全篇的提问,学生很快地就能找出第9节中作者按照爸爸的叮嘱给妈妈带了一束茉莉花。接着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去品味文章中流露出的爸爸妈妈茉莉般的温情与淡淡的爱。
  四、拎读情境语言——从潜心涵泳中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总关情。”作者的动情点,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不乏大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它们有的清新隽永,有的扣人心弦,有的发人深思。教学时,锁定这些地方引发开来,会使得教学内涵更加丰富,文本的价值走向也更优化。
  如《望月》一课,把月亮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是一首首动情的诗,是天的眼睛。对于“一幅美丽的画”重在引导学生诵读、欣赏、背诵,让学生陶醉在这美丽的图画中;对于“一首首动情的诗”,让学生用动情的诵读来表达出诗人的不同感情;对于“天的眼睛”可以这样教学:文中的小外甥也很会幻想,他把月亮想成什么?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画出描写小外甥想象的语句。然后让学生把小外甥想象的语句连起来读:“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它喜欢看我们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学生读着这诗化的语言,会得到情和理的享受。
  五、拎读思想——从感悟隐点中挖掘文本的深度内涵
  从作者行文谋篇的实际用意来说,隐点往往是文中看似平常却是作者苦心经营的地方。
  在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中,有四篇关于残疾人励志的故事: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双目失明的阿炳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要用动人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司马迁惨遭“酷刑”,却在痛不欲生的情形下发愤写完《史记》;三保太监郑和七次率领船队出洋,历经千辛万苦,前后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总之,“拎读”的目的就是要确定阅读的方向,从整体把握教材,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能为学生快速有效地攀上文章“语言、知识、文化、思想”的最高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