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教学,即“在朗读中教学”。它既是目的,又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普遍注重了朗读教学,但是冷静下来反思,我们就不难发现朗读教学缺乏必要的设计,随性而来,随心所欲,流于追求形式的多样。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引读、自由轻声读、大声读、默读、分角色读、范读、领读、表演读等,这些形式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加了朗读的时间。但是什么时候读?为什么读?每一遍朗读想达到什么目的?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吗?读有所获吗?很少有人关注这些,朗读的随意性很大,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老师关注的只是我这节课已经让学生读了。为读而读,徒具读的形式,造成了朗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我认为,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具有读的内涵、读的韵味。朗读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发展能力的过程。我们的朗读教学应该有学生因读而思皱起的眉头、因读而乐展开的笑颜、因读而产生一吐为快的欲望。这一切都只有在教师的精心预设中才能实现。
一、为兴趣的激发精心设计朗读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有效朗读的奠基石。朗读教学只有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有效朗读的目的。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善于把握时机,善于设计能够激发起学生朗读欲望的环节。除了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师富有诗意的导语、评价语,设计一些常见的情境教学增强感染力之外,还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成功体验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成就感的召唤下跃跃欲试。
1.适度示弱,激发“好为人师”的普遍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为人师是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如能巧用这种心理,适度示弱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样是《石榴》一课,当读到“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一句时,我这样说:“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可是我怎么也读不好它。究竟怎么读才能让人感受到石榴成熟是有一个过程的呢?谁来帮帮老师?”就是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示弱的举动,却激起了学生高涨的朗读热情。他们不但读给我听,还指导我:“老师,你一定要把两个 ‘一天天’读得慢一点,这样才能让人听出石榴的成熟不是一天就长成的。”何须我们教那些所谓的技巧,适度示弱,就能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激发起学生敏锐的语感,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也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2.适度挑战,诱发“一战取胜”的成功欲望
朗读教学最怕因一遍遍重复繁琐的朗读而让学生丧失了朗读的兴趣,因此如何将这种必要的单调重复变得情趣盎然就成了我们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我认为将学生不知不觉置于一个适度挑战的情境中,激发起他们的好胜心,在好胜心理的感召下,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庐山的云雾》一文第三段时,他首先利用自身经验夸大第三自然段的朗读难度,并在此基础上询问学生:“你们觉得第三段难不难读?”被激起了好胜心的学生异口同声说不难,于老师趁势而上提出了比赛的请求:“既然这样的话,我就请你们跟我比赛。敢吗?”这个时机抓得真准,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好胜心的驱使下才能饶有兴趣地、勇敢地接受挑战。接下来的情形就是为了打败于老师,一战取胜,学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读书备战。可是还没有结束,在正式比赛时,于老师却话锋一转提出准备让优秀的学生选手代替自己参加比赛,并以此为契机,再一次利用挑战挑起学生更高涨的朗读热情:“为了有把握,请大家再练一练。对手可非同一般。”“你可要好好读,替我争光呀!”将学生的好胜心一再推进,学生朗读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这样的朗读还是枯燥乏味的吗?还是单调无趣的吗?显然不是,学生读得全情投入,情趣盎然。
二、为思维的发展精心设计朗读教学
思维是有效朗读的内核。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毫无疑问是指向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朗读的主人,教师就必须有引起学生阅读冲动的抓手,也就是要有引起学生思考探究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能在问题的导引下边思边读,因思要读,因思得不够通透要再读。当然,这样一个反反复复思考朗读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舍得给学生这样的时间、空间,并能在交流中尊重学生在读中获得的多元感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受指导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真情实感。
特级教师唐文国在执教《石榴》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他的朗读设计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在从“热闹”一词切入,进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教师以“说感受,读句子”的形式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本段课文。他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句式“石榴花!”引导学生思考并读一读相关描写石榴花的句子,将读与思巧妙结合。学生开始认真阅读文本,寻找自己对石榴花的感觉,并反过来再读相关语句。随后的交流中,学生感受独特,朗读有味。
生:石榴花真红啊!绿叶衬得红花更红。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
生:石榴花真多啊!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生:石榴花真热闹啊!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生:石榴花开得真旺盛啊!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生:石榴花开得真密啊!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生:石榴花真可爱啊!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
“口诵心惟”,边读边思,在思考中品味语言,产生联想,便能获得独特感受。你看,以上案例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口诵心惟”中把相同的一句话读出了多种不同的感受,并能在朗读中根据自己的体悟,将重音、情感把握得很精彩。教师举重若轻的设计,正是在充分解读文本、尊重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样的设计旨在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读书,在读中去感悟思考,在读中去理解体会语言的意义、情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将理解与表达相结合,让朗读成为理解和表达的统一,使得读有成就、读有兴趣、读有目的。学生的认识也许还不够全面,但那是他们通过读,在读中思考所获得的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也许还没有达到我们设想的完美程度,但那是学生自己酝酿产生的真情。这一关于读的设计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以声传情,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发展了语言,还将文本所描述的情境、语言完整地呈现给了学生。
三、为情感的深入精心设计朗读教学
情感是有效朗读的催化剂。《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哪一个学段的阅读目标都有这样一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有感情朗读对于体悟文字的重要性。那么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就要对有感情朗读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慈母情深》一课时,在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做了精心的设计。课堂上王老师紧紧抓住了文中的两句话:“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咀嚼,反复体味其中所饱含的浓浓深情。为了读好它们,第一句话王老师抓住了“鼻子一酸”,通过 “震耳欲聋”一词联系课文具体细节描写,并描述这些细节的画面一再地引读,从而深刻体会到母亲长年累月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工作,做儿子的怎能不“鼻子一酸”,以此来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第二句通过对比的运用凸显感情指导,更加精妙,把握相当到位。话语形式的对比是通过移动句中“我的母亲”这个词组的位置,让一学生深刻领悟到:“如果说原来那一句是一杯苦咖啡,那么改编后的这一句就好似一杯白开水。”情感激发起来了,教师又让学生一遍遍对比朗读体味原文浓烈的情感,感受语言的精妙,品悟语言的味道。而在内容的体会上,同样用的是对比。老师在一次次创设情境的朗读中让学生联系生活,穿越时空,回忆母亲曾经挺直的背、明亮的双眸和红润的脸颊,与此时的母亲再次进行适时比照。形象的比照更加深了学生此时对作者悲怆情感的体验,慈母情深步步深。最后通过师生配合朗读,将情感进一步推向了高潮。朗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以上案例,我想如果没有王老师匠心独运的设计,课堂中一次次出现的精彩朗读也就不会诞生。立足于情感,将课文读得有情有趣,我想这也应该是朗读教学所应该固守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朗读教学亦不例外。我们只有对朗读教学进行多角度精心预设,点滴熏陶,扎实指导,才能殊途同归,让朗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让朗读教学不断从低效走向有效乃至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