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写作训练点”指的是可以为学生提供或创造写作训练机会的因素。“有效”是相对于现实中的“盲目”与“低效”而言。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一直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发现不少老师安排不好写作训练,或者象征性地练一下走过场。一位老师在教学《三亚落日》后,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落日的文章,也许老师想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法,多关注家乡的落日,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但这种安排到底是否科学,或者说这样的训练与这篇课文到底有多大联系,效果好不好,不得而知。说不定撇开《三亚落日》,单独写一篇《家乡的落日》,情况也不差。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呢?这不仅是教师教学中的训练意识问题,更关键的是我们要善于捕捉和把握阅读教学中的相关因素,即写作训练点,来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
一、从词句入手,锤炼遣词造句能力
字词是文章的基本单位。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专家精心选编的范文,这些课文的语言都是非常精练或精彩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上世纪40年代《屈原》刚上演时,郭沫若便感觉出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偏“软”,他想改成“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但由于句式未变,仍然不是很有分量,不能充分表达强烈的感情。后来他听从了演员张逸生的建议,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果然语气强烈得多,舞台效果也好得多了。为此,郭沫若还称张逸生为“一字之师”。古人写文章便有锤炼词句的习惯,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无不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品词析句,从课文精彩的词句入手,是能够锤炼和提高遣词造句能力的。四年级《第一朵杏花》中:“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句话历来深受大家的称道,春风的四个“吹”,生动贴切,细腻传神,也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范例。
阅读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精彩的语句,如果安排一些训练,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提高对这类句式的把握能力,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五年级《莫高窟》第三自然段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千上万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里连用了五个“有的……”句式工整,把壁画上的飞天描写得生动传神。句中的省略号省略了壁画上飞天的其他姿态,让学生仿照这种句式展开想象,再续写一句话。有的学生写道:“有的横吹长笛,悠闲自在。”“有的手捧莲花,款款而行。”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飞天形象的感知,而且了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
二、从整体入手,训练构段谋篇能力
教材所选的课文,不仅在具体的语言文字或词句的使用方面给我们以示范作用,而且在整体结构或谋篇布局方面也能起到典范作用,能为学生写作训练提供素材。例如,三年级《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作为中心句,以总分的构段方式进行描写,让学生从“山头上、半山、弥漫山谷、遮挡山峰”等不同地方的云雾来了解“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教学中可以设计围绕中心句来具体描写事物的片段训练,让学生认识并掌握总分关系的构段方式,如围绕“街上的人真多啊”“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等语句来写一片段。
依托整篇课文,训练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写作,这种方式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并不常见,这主要是时间有限,有时也是教师不愿从这种途径入手。事实上,这种方法的训练效果是很好的,而且更能训练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有整体全局观念。例如三年级《海底世界》,课文以“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疑问句开头,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结尾,一问一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这种方法在写作时可以借鉴模仿。再如六年级《烟台的海》,课文以“总—分—总”方式谋篇,按“冬—春—夏—秋”季节变换的顺序行文,这能给学生在作文时一个很好的借鉴,可以安排学生写关于家乡或校园等题材的文章,使学生在训练中掌握这种方法。
关于整体结构、构段方式或写作顺序,从文章的表面、直观上就可以看出来,学生写作时也容易模仿。阅读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隐性”的写作训练点,需要我们发掘,给学生有益的训练,如文章的组织材料或选材。四年级《说勤奋》一文,作者选用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事例,说明不管是先天聪明,还是愚笨的人要想成功都得勤奋学习。五年级《滴水穿石的启示》,作者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三个事例,从正面说明“滴水穿石”的成功事例;又举了雨水事例,从反面说明这一道理。以上课文不但讲究选材的准确和典型,而且讲究材料的变化。让学生了解这样的方法,在习作中尝试使用,对提高选材、组织材料是很有帮助的。
三、从思想情感入手,培养感悟想象能力
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感受对写作至关重要,谁不会感受就不会写作。”他还说:“语文是有魅力的。编者选的都是美文,就是说明文,也是很典范的。美文美在哪里?美在意境,美在思想,美在情感,美在语言等等。美文中的美要让学生知道,必要时,要告诉学生,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魅力就失去了。语文的魅力还在于它使我们开智并产生无尽的想象。”小学生作文往往缺乏应有的感悟想象内容,或者存在与其年龄不相符合的感悟想象内容,有“伪情感”的迹象。这种情况可能是学生自身情感体验的缺乏,也可能是我们在教学中对此训练得不够、不到位。当然,感悟想象能力的训练是长期的过程,不像前面所说的词句、构段方法的训练易于操作,感悟想象能力的训练,不但要靠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与学生的经历和自身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科学处理这些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悟想象能力。
例如,六年级《理想的风筝》:“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两句话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写作训练没什么关系,其实这两句话内涵丰富,特别是两个省略号的使用,把作者无尽的情感蕴含其中。这种通过语言与标点符号的配合使用来表达情感的方法,不也能给学生在习作中如何表情达意提供借鉴吗?再如五年级《爱如茉莉》:“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利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内心感受,表达人物的情感,也是训练学生写作,让学生模仿练习的好方法。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深入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对文章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通过合理想象进行续写训练。如六年级《爱之链》的结尾女店主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话语中隐含着女店主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因此,安排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这样不但可以体现出对文章情感的一种延续,而且培养了学生深入感受和想象的能力。
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写作训练的因素远不止上面所述,还有不少其他的方法和经验。无论怎样,只要我们心怀这种训练意识,在阅读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情境,为学生提供与习作储备相似的话题,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那么这种“读写结合”的效果便会越来越好,学生的“读写”水平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