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1-12-29 00:00:00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1期


  加快学校内涵发展是新时期教育形势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是教育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社会背景下,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形成素质教育实施体系,优化育人环境,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特色学校、实现教育创新,不断促进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对原有课程再加工、再创造,使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区域教育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第二,要形成高质量的课程特色。《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要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而课程特色的建立和形成必然是以课程改革和教法创新为基础的。学校应依据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某一门课程作为切入点,充分挖掘课程的性质和特征,以合理的教法为引导,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鲜明的课程特色,并进行学科间的有机整合。第三,提高教育质量要注重充分、合理地运用社会教育资源。坚omdPCx12MykUXdzv1sPbfnK4MC2AnSJUOm8JWyjcdU8=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探索自身未来发展的幸福道路。
  
  二、发展特色学校和国际教育
  
  特色学校是基于学校特色的高位评价,它是科学的学校特色体系的综合体现。教育行政部门可针对学校依据区域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学校内外部特征等因素形成的特色给予支持和引导,加速学校特色的形成与特色学校的建立。在部分学校和地区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形成各具风格的国际教育特色,符合《纲要》中“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要求。在不断满足和完善教育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同时,应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以开放的态度和多元文化意识突破和发展原有的模式,在相互包容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促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教育更富有中国特色,培养具有“中国情、民族魂、世界观”的国际型人才。
  
  三、实现教育创新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义务教育的创新要从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创新入手,提升教育内涵发展的主导地位。
  教育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教育模式是教育思想的框架体现,是教育思想指导下教育的过程概括,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有力工具;教育方法即教育思想的策略体现。因此,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思想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理论源泉,教育模式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提供有效衔接,而教育方法则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在教育模式的框架中发展,随着思想的创新而改变,随着模式的创新而完善,且在实践中不断作用于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开发区第七中学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