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2011-12-29 00:00:00谢福祥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1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情绪体验。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情感参与和培养的过程,没有学生情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获取的真切感受为基础,不断激发学生情感的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倾注一个“爱”字
  
  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媒介和工具。”要让教学过程充满“爱”,教师首先应对教育事业真诚的热爱,还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和饱满的教学激情,才能以其“爱心”换取学生的“真心”。
  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热爱每一位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抱有一定的期望,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应对学困生多一份关爱。这样,教师用爱学生的真挚感情去创设一种意境、一种气韵,从而感染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挖掘一个“美”字
  
  布鲁纲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这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引起学生求知欲的直接动力。板书书写工整、布局合理的整洁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形式美,语言文字表述的简洁美,思考问题的思维美,完成作业的习惯美,这些通过视觉、听觉、思维获得的美感让学生感到愉悦,进而形成真实体验,引起思考与联想。同时,还应布置环境美,伟人的名言、同学的榜样、先进事迹的召唤等,无不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积极求学。
  
  三、体现一个“导”字
  
  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认知因素及情感的相互交替、相互融合。
  1.设境导情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情与境中的情融合起到导学的作用,因为特定的情境产生的情感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加速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特别创设了由面向体过渡的情境:在一个正方形正中央设计一长方形红色部分,然后再让这一“红色部分”慢慢托出,让学生思考这是长方形吗?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动态的画面推进学生思考,情感急速地将学生导入正确的思维轨道。
  2.以动激情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有序、有层、有情地动,使他们满怀信心和饶有兴趣地实践,能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增强真实感,操作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将引起他们自然的关注,在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中思维亦会活跃起来。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当学生认识到“面—体”的变化,初步感知面、棱、顶点后,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摸摸、动眼看看、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让学生自己概括出面、棱、顶点的特征。这样的学习由难变易、由苦变甜,新知在情点与难点、情点与重点的有效衔接中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情感养成都同时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
  3.以言传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使学生情感和教师、教学内容形成共鸣状态,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语言的情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多媒体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从而触及心灵,产生真正获得新知识的愉悦。如当学生探索完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时,我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小组讨论概括出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他们那种心潮涌动、急于抢答的样子将学习的情感推向高潮。此时,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活、学得透。
  4.练中有情有资料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占学习各因素的25%,是最具有广泛性、融合性、最为活跃的因素。正是这种融合在人心灵深处的情感,成为指导人行为的基本因素,在巩固练习中应使学生自觉参加反馈,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暴露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主动向教师提供充分可靠的反馈信息。如在“长方体的认识”课后训练中,我出示了是非判断:① 有6个面是长方形的物体是长方体;② 长方体只有一组长宽高。让学生在说一说、辨一辨中明辨是非,训练思维的辩证性。
  
  四、体验一个“乐”字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持之以恒保持下去。教学时,应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
  另外,教学应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到数学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亲切感。
  总之,课堂是一块情感的沃土,教师在教学时应以情感为钥匙去开启学生学习的心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欢乐和愉悦为基调,以成功、满足和幸福为结束;使教与学顺畅,知与情交融,使教师辛勤的劳动给学生带来欣然接受知识的美,当学生在采集知识花朵时感受愉悦并拥抱美,又会在情感的海洋中获得启迪而追求美。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