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误区种种

2011-12-29 00:00:00邓玉明李国华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1期


  [摘 要] 精细化是一种源自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在引入教育领域后,一些学校不注意自身与企业的区别与特点,盲目套用企业的方式与做法,走入了种种误区,认识这些误区有助于我们在管理中扬长避短,使“精细化”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学校管理;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2-1128(2011)01-0044-05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源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与方式,改革开放后才引入我国。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此同时,一本叫《细节决定成败》的书风靡大江南北,受读者热棒。受此影响,“精细化”管理开始引入教育领域。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它对一般意义的“精细”加以提炼,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它既求“精”,追求完美、高品质;又求“细”,注重细节、要求细密,对培养员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作风,促使学校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均起了很大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作为企业管理方式,它引入教育领域本身就有水土不服的问题,一些学校在引进中又忽视自身与企业的差异,未准确领会其实质,甚至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结果食而不化,出现了种种误区。
  
  一、把“精细化”等同于“量化”
  
  “量化”管理也是一种企业管理方式,它引入学校的时间更早一些。它是将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量化成具体指标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劳动报酬挂钩,以此来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精细化”管理要求将目标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要求“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程序”, ①将责任具体化、明细化,自然就注重“量化”。但有的学校却走向另一个极端,把“精细化”等同“量化”,一切用“数字”说话,无论是教师的“德、能、勤、绩”,还是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量化成具体指标,并进行考核,这是对“精细化”的一种误解。因为“精细化”不仅求“细”,要求细化目标任务,细分职能责任,它还求“精”,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若只重任务分解,照章验收,只重指标考核,定量评价,而忽视尊严关爱,鼓动激励,就会使员工感到压抑,一味照章行事,只关注自身职责,虽也能完成任务,却因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缺少密切配合和有机协调,就很难将事情做到极致,使整体效益最大化。因而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将任务分解,还要准确把握各个岗位的要求,全面了解员工的个性特点,以使任务分解合情合理;不仅要注重指标量化,还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使之更符合实际;不仅要注意对各个部门和员工进行考核,还要注意协调部门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各个环节协调运转,有机衔接;不仅要注重各项工作的严格规范,还要遵循新课程的要求,以人为本,关爱教师,努力营造平等、团结、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教师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这样,才有利于目标圆满达成,取得最佳成效,才能促使教师自觉履行义务,积极主动工作,注重互助合作,以“主人翁”的姿态将事情做到最好。
  
  二、把“精细化”等同于“亲身化”
  
  领导者是团队的领头羊,其言行对团队有很大的引领作用。“精细化”管理要求“精”求“细”,首先就要求领导者带头示范,注重“细节”,分析问题洞察秋毫,思考问题缜密细致,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精于由细节破解难题。但有的领导者却走入误区,他们把领导者要注重“细节”,起示范作用,等同于对学校的每件事情、每个细节都要亲身过问、亲自出马,把“精细化”等同于“亲身化”。结果一天忙忙碌碌,事必躬亲,凡事都要插手,到处奔走。这种只重小事就容易忽视大事;只重自身力量就容易忽视激发全体教师的热情,发挥全体员工的作用,不仅自己累个半死,还问题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差。实际上,“精细化”管理求“精”求“细”并不只是针对管理者而言,更是针对整个团队,“精细化”不能只靠管理者来推动,更要靠全体员工共同发挥作用。管理者若忽视这一点,就会导致自身职能错位,事无巨细,处处关注,事事亲为,总起“冲锋队”的作用,总扮演“救火员”的角色,结果既管理过度,又让学校漏洞百出,就背离了“精细化”的本义。因而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领导者既要自己关注细节,更要重视对全体员工进行教育,以将这种理念化为一种习惯,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行动上,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文化,融化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要求领导者既要以身作则,给教师作出榜样,又不能事事亲力亲为,处处动手露脸,否则就会陷入大量事务性工作无力自拔,精力就难以为继;要求领导者既要关注细节,又要注意抓“大”放“小”,对那些事关学校整体利益、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要重点关注,亲自过问,具体操作,亲自动手,而对那些各个部门能处理的小问题就要敢于放手,注意“留白”,给下属发挥才能的空间,使员工有展示力量的机会,否则,不仅分散了自己的精力与注意点,还会因小失大,检了芝麻,丢了西瓜,犯失察渎职之错。
  
  三、把“精细化”等同于“细化”甚至“繁琐化”
  
  作为对“粗放型”的否定,“精细化”管理特别关注细节,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其“五细”即“目标分解细、职责划分细、制度要求细、过程监控细、考核评估细”②,是对“细”的基本要求。但有的学校却把“细节决定成败”推向极端,认为每件事都重要,将“精细化”等同于“细化”,认为管理越细致,规范越细密越好。如营口某中学曾规定学生课间不许在教室和走廊说话;另一学校则规定学生走路不规范也要扣分,这样过细的规定姑且不论有无操作性,其科学性也要大打问号。青少年活泼开朗,课外蹦蹦跳跳、说说笑笑只要不过度有何不可。这样的规定就让学生的言行受到很大限制,导致其小心翼翼,不仅课堂上可能沉默寡言,甚至一生都谨言慎行,畏首畏尾,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开拓创新都有负面影响。又如有的地方规定:“教师每节课讲授的时间,中学不能超过25分钟,小学不能超过20分钟”。③这种规定既会限制教师方式的选取与个性的发挥,也使教学变得机械呆板,无法适应学生需要。如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的讲解就可能因时间不够无法进行,或讲得不透彻不清楚,让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这种过细的规定不仅束缚了师生手脚,也增加了检查与考核的负担。不仅如此,一些学校甚至还将“精细化”曲解成“繁琐化”,不仅一些不该规范的事也要详加规范;一些原本简单,无需分解的任务也要分解;一些本可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完成的事也要分解成几个部分,让几个人或几个部门去做。这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环节与程序,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导致效率下降,也增加了部门之间、教师之间不协调的因素与机率,过于清晰的职责规定容易使教师“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互踢皮球、相互推诿,结果因摩擦产生使彼此疏远隔离,此外,规定过细还容易模糊管理者的重心,使其把精力放到一些本不该关注的地方,结果陷入繁琐的具体事务中。其实,“细节决定成败”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细节都对全局起决定作用,只有关键性因素才具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细节处理还要有正确引领,若方向失误,细节做得再好也毫无意义。管理学中有一个“二八定律”,即一件工作,往往总价值中的80%是由20%的关键要素所创造。“木桶理论”也认为,最短的木板才决定木桶容量的大小。因而“精细化”要求管理者既要看到“细节决定成败”, 还要看到“战略决定生死”。“精细化”所讲的“精”不仅意味追求完美,还意味它是重点,就整体而言,那些战略目标、制度规划,相对于局部问题就更重要;就每件事情而言,影响问题解决的瓶颈、节点与要害,相对于其他方面也更为关键。作为领导者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既关注细节,重微观局部,更重“系统思考”,注意系统中各部分的联系,力求使其匹配协调;既重细化目标任务,更重目标的正确引领和任务的分解合理,不能让目标偏向或叠床架屋,人为设置不必要的环节,导致重复与浪费;既小处着手,注意突破瓶颈,打通节点,又大处着眼,注意统揽全局,牵住“牛鼻子”。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领导力与执行力,将宏观战略目标与微观细节处理有机统一,既以“目标”引领“细节”,又靠“细节”贯彻“目标”,使二者相互促进,有机协调,取得最佳效果。
  
  
  四、把“精细化”等同于“制度化”或“刚性化”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是规范化,第二是精细化,第三是个性化。这表明“精细化”既要以“规范化”“制度化”为基础,又不止于制度规范,还要向“个性化”发展。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既要重“制度化”,以通过制度将责任细化,严格规范,明确具体、落实到人,又不能用制度代替一切,不是制度越严密越具体越好。因为制度有其适用范围,其细化也要适“度”。首先,制度是稳定的,任何制度的完善都赶不上变化的实际,不是所有活动都能通过制度来规范。其次,教学不是生产线,一切都要按规定运行,课堂随时都有意外发生,需要教师灵活处置,需要教师利用“偶发”“意外”进行创生,因而制度只能强化纪律,而不能规范师生的所有活动。再次,“制度化”只是“精细化”的基础,而不是全部,“‘精细化管理’并不是管理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