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9 00:00:00田运隆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1期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后发矫治,还是先发引领
  
  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引起了我们对这个领域的一些反思和研究。石家庄市在教育局的统一规划下,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三级维护网络,石家庄一中处于第二级,学校也健全了“四室”,即测量室、活动室、放松室、咨询室,配备了相应的设施设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面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真正属于“心理问题学生”的案例毕竟是少数,而且,如果出现了“问题”才使用心理教育领域的方法,是被动介入的,是后发矫治的,而且极易形成病态管理的印象。那么,对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呢?怎样让学生们乐于接受并主动寻求心理教育的帮助呢?
  对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问题解决的传统思维模式和相应的矫治手段。而应该成为学生们激发生命成长的助力之桨,应该成为学生们提升幸福感受的温情之风,应该成为学生们启迪智慧灵动的鲜活之泉。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更能够为学校教育开辟新理念、新天地、新途径。学生乐观的情绪,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对幸福的憧憬与渴望,孩子们智慧与悟性的开发与扶植,对他们今后的生命之路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关系到学生们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
  如果把传统心理学的模式比作医院的治疗,那么,积极心理学就好比是苗圃的培育;如果把传统的心理教育比作是“保养与维修”,那么,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方法就是“能源与动力”。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主动介入,积极作为,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助力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学校教育,应该给师生创造幸福
  
  我校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为了学生明天的生涯与幸福”,这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懈追求。
  按照华东师大教授戚业国先生的观点,学校教育实践中的矛盾是:教师关注学习的结果,(特别是高考的结果),而不在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感受;而学生既关心自己的学业成就,更在意学习过程是否愉快而幸福。善意而不当的教育也会破坏学生的幸福感,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也是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应该充分思考的问题。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存在着许多既给学生带来痛苦,又无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教学行为,这也是学生感到“最不幸福”的根源。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承受数倍于学生的“痛苦”,因为教师的负担更重,面临的压力也更大,导致许多教师身心疲惫,健康水平日趋低下,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根源就在于此。
  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后续发展能力而去追求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我们无权以牺牲教师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换取学校的所谓“社会声誉”。关键是久存于我们思想深处的“围墙意识”。把学生圈在围墙里面“磨,练,挤,压”,把智力挤干了,把激情耗尽了,“成型的产品”送进了大学,不成型的成为了“废品”,没有留下任何“有效教育”的烙印,更谈不到学校教育的“幸福感觉”,这是最可悲又最无奈的教育现象。
  
  三、校园文化,是教育的“生命之源”
  
  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而且应重视文化。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考虑文化背景,并有效依托地域的文化底蕴。
  “有文化的人一定有知识,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科学知识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文化对学生的“丰满”更为重要。如果说知识是可以建构的,那么文化就是浸润的;如果把知识比作人的骨骼,那么文化就是血肉。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石家庄一中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并分为5个领域,每个文化领域都提出相应的内涵。德育文化:修德向善,知礼乐行,忠孝两全,珍惜人生;学生文化:国学底蕴,六艺多能,追求卓越,肩负使命;教师文化:乐教赏业,建树成名,修养六气,和而不同;教学文化:严谨智慧,学术平等,有教无类,关注生命;管理文化:以人为本,和谐宽容,团队合作,创新传承。其中,六气,即正气,骨气,大气,才气,朝气,锐气;六艺,即会一门外语,会一项计算机技能,会一项通用技术,会一种乐器,会一项体育技能,有一项兴趣特长。
  校园文化建设要实现“五大功能”。
  1.校园之真
  就是科学与真理,让学生学会真学问、真本事、真道德,就是形成高级能力,包括继续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校园之善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觉,其文化基础应是“与人为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使教师和学生达到向善的境界,要使学校的师生具有厚德载物之心,悲天悯人之情,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完善自己,只有与人为善才能成就事业。
  3.校园之美
  校园文化应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染,学校课堂教学的美育是主渠道,各科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美的要素,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感教育。学校的环境建设也要充分发挥美育功能。
  4.校园之乐
  课堂上教师风趣的讲解;师生之间欢乐的交往;多媒体课件带来的赏心悦目;校园小幽默的会意与开心;学生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等等,都可以使学生及教师感受到校园之乐,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幸福,多出几分对校园的留恋之情。
  5.校园之健
  一是健全的人格,二是健康的心理,三是健美的体魄。
  
  四、“一首两翼”,课题引领
  
  石家庄一中是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比较早。我校的主要做法如下。
  1.“一首两翼”,创新心理教育机制
  “一首”,即以专职心理教师及专题心理活动课为首,主要工作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指导和辅导。我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近几年先后选派多名优秀教师到华东师大、北师大心理系进修,有40多人取得了普通心理学研究生结业证,有11人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并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和三级认证。学校定期对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高素质的队伍保证了我校心理教育工作深入、持续地开展。
  “两翼”,即以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辅翼。我们认为,班主任应该是优秀的心理辅导员,但班主任不能像心理教师那样去上心理课,而应有自己的特点和方式。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的定位,一是从班级角度,通过班级活动,建立优良班风,形成健康正确的班级舆论;二是从学校角度,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具有“一中学生特质”的学生文化;三是从心理学角度,通过班级活动,培育民主、和谐、宽松、合作、竞争、向上的心理氛围。健康的班级心理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优化学生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所以,我们特别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开展,每周一次,列入学校工作安排。
  “两翼”中的另一翼,是学科教师及其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因素的渗透。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要求我们不但要抓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抓住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2.课题引领,深入推进心理教育
  我校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观念,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并以课题引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起到良好的效果。
  教育部批准立项课题《初中—高中学段衔接的教育策略研究》,由我校独立承担。该课题针对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起始年级,以及新课程改革后初中与高中从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方法等诸方面,从融入团队、心理健康、学法指导、学科体系建构等领域进行衔接策略的研究,收到显著效果。
  《高中与大学有机衔接的教育策略研究》是我校与北师大、清华大学等高校协作开展的研究课题,旨在让高中学生了解大学对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要求,积极准备,适应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的行为责任、社会能力、自治自理、心理自我矫正等方面的意识和准备,为高中毕业生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积极进取成为优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学生领导力培养”课题,是中央教科所组织的旨在培养“未来领袖”的课题,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大著名教授陈玉琨为领衔专家,石家庄一中作为课题组项目学校,积极参与,并以我校的“模拟联合国”学生社团为主体,展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社团的学生们先后拜访了7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了解他们的国情和国际主张,代表他们在“模拟联合国”宣扬国家主张和政治经济观点,受到这些国家大使馆的热情接待和宴请。这个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增长了才干,也提升了教育国际化的水准。
  
  五、多彩社团,点燃生命的光辉
  
  “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高中教育应该把学生的“生命成长”放在首位。就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感受到乐趣,感受到活力,感受到幸福,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助力。
  石家庄一中校园内,有30多个学生社团,涉及天文、地理、航海、航空、诗歌、戏剧、网页制作、动漫设计、国防等诸多领域;学校的管乐团、百人腰鼓队、武术队、舞蹈队、民乐队等,活跃着校园气氛,丰富着校园生活。这些曾引起家长们很大争论的社团,我们坚持让他们自愿组合、正确指导、合理存在、健康发展。实践表明,学生社团对于幸福校园的创建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有一个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心栖日心理社团,利用同伴互助的形式开展积极地心理健康活动,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事实证明,我校许多学生社团骨干进入大学后,后续发展充满活力,得到全国重点大学的高度评价。
  
  六、希望与期盼
  
  教育,为了学生明天的生涯和幸福,这是学校教育的宗旨。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否达到“殷盛人生(flourishing life)”,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乐观向上的情绪,积极进取的心态,美好幸福的向往,理想与信仰的坚定。这些正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
  石家庄一中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了艰难的过程,现在,学生、教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一中的素质教育理念给予由衷的称赞。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他们不但需要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更需要生命成长的教育与激励,希望积极心理学能够尽快地关注到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乐观情怀?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如何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何提升学生的智慧能级?这是我们教育者殷切关注的问题,也希望能够得到专家学者们满意的解答。
  作者系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中校长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