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的推进中,课堂管理成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管理。是对当前课堂管理进行深入的反思和革新必然选择,教师只有树立“以生为本”的课堂管理理念,系统地掌握各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并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课堂管理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以生为本;课堂管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128(2011)05-0045 03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管理往往只是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维持教学秩序的工具,只是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忽视管理过程本身的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怎样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等等,已成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必须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发挥教师课堂管理机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促进课堂生长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的这种变革对传统课堂管理形成巨大的冲击,要求课堂管理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课堂管理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生长。正确的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作为课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师,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都应当致力于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以课程标准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无达成和学生是否成长作为衡量依据。通过确立正确的课堂管理目标,发挥课堂管理目标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从而实现课堂生长的目的。
2.努力构建柔性管理课堂
(1)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升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可以以下犯上。新课程下教师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和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课堂管理中学生就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服从管理。
(2)发扬民主,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对课堂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根据课堂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让学生清楚明了课堂中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和可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和不可接受的。针对这样一些期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课堂规范。教师在确定课堂规范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健康发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发扬民主基础上建立的课堂规范,无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3)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事是本人的事,课堂的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学生本人也是课堂的管理者。通过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就会使课堂管理充满活力,就会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就会在课堂上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改进教师课堂管理范式,生成有效课堂管理形态
1.运用多种沟通技能,增强交流的有效性
(1)倾听学生。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倾听,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不但会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理,
(2)运用非言语线索。师生交往的非言语理论认为,合理运用非言语线索有助于课堂秩序的建立。①眼神接触。眼神接触是课堂上师生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交流形式,通过训练,教师不仅要能自然地注视每一个学生,而且要能读懂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和反应,传达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及对整个教室情境的把握,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②身体接近。对课堂上违纪的学生,教师的言语批评既会中断教学活动,又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需走近他(她),或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其端正行为。③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是肢体语言的重要部分,在交流中传达着许多重要的信息。
(3)及时、适宜的反馈与赞扬。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详尽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有关研究表明,要使给学生的反馈(表扬)成为有效的鼓励因素,应该具有如下三个特点。①处境性。不要随便滥用表扬,表扬必须紧跟在良好的行为之后:⑦日的性。赞扬应针对某个特别要强化的行为:③个性化。赞扬应因人而异,可信有据。同时,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尽量使用“我信息”,在沟通中还要注意“对事不对人”。
(4)正面诱导。教师对待学生的行为方式可分为有意负而诱导、无意负面诱导、有意正面诱导、无意正面诱导等四种类型。所谓正面诱导,是对一类信息的总称——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即传递给学生说他们是负责任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信息。相反,负面诱导则是指向学生传递说他们是不负责任的、没有能力的、没有价值的信息。正面诱导除了能形成学生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2.坚持健康课堂管理思想,实施有效课堂纪律
(1)实施健康纪律模式,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控制课堂。课堂纪律的实施模式主要可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健康型三种模式。专制型模式要求强制而无视尊重,放纵型模式注重尊重而放弃强制,而健康型纪律实施模式则力图在强制与尊重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在健康型模式下,教师不是指挥家,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行为,告诉学生行为的限度和可以被接受的选择,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或活动负责。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动机激发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威森斯(Waysons,1988)对500所纪律形象良好的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学校防止暴力和冲突的方法。他发现,这些学校在控制课堂纪律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将教育重点放在如何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上,而不是强调如何实施惩罚;强调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只注重表面现象。格尔特兰德(Gilfiland)研究后指出,在课堂控制中,动机与兴趣激发所起的作用约占95%,而纪律约束只起5%的作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解决纪律问题的最好办法,
(2)积极鼓励引导,恰当使用惩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管理中,奖励的矫治作用远远大于惩罚。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怀鼓励为主。“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第二,正确运用惩罚。第三,多做正而引导。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批评只能抑制不良行为,而难以形成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尽量从正面引导学生的发展,以助于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和巩固。
3.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能,增进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当代课堂管理研究者都高度强调有效教学策略与学生良好行为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管理研究中,格拉瑟(W.Glasser)等人都曾指出+优质课程、优质教学和优质学习是有效纪律的主要特征。美国著名课堂纪律研究专家库宁(J.Kounin)也认为,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创建良好的课堂秩序和纪律,既需要合理的课堂管理观念的指导和纪律制度的规范,更需要课堂教学的完善和改进。可以说,以科学的教学行为实现课堂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实现课堂秩序的理想状态,已经成为当代课堂管理的基本共识。
三、建构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管理机制
1.建立自律管理机制,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
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秩序上,强调用学生的自律代替他律,让学生自己约束自己:在自律管理机制中,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因势利导,把教育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育者对学生多作正面引导,形成良好向上的课堂氛围,明确群体目标,产生群体凝聚力,进而形成班级共识,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
2.建立情境管理机制,激活课堂管理的动态生成
情境教育重视情境的创设与应用,它可能是虚拟情境,也可能是现实情境。情境管理就是把课堂管理引入到创设的理想情境中。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制约。情境管理目标的达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而它关注的重点是课堂实境。课堂教育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管理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细小的举动或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可能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因此,如何依据不断变化的课堂情境采取适宜的管理方式,对教育者的能力、素质来说是一个考验。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针对不同的情境采用多种管理方式,如:①提问法;②信号暗示法;③幽默法;④有意忽视法;⑤惩罚法;⑥行为协议法;⑦劝其暂离法;⑧个别谈话法。而另外的一些建设性情境则需要教育者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给予学生以满意的答案,从而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智慧和创造、遐想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c,王,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服务:平等与机会[J],教育展望(中文版),1996(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陈时见,西方课堂行为管理的主要理论简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6).
[4]刘家访,公共课教育学应加强对课堂管理的教学[J]高等师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