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用做到“四求”

2011-12-29 00:00:00任守辉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3期


  教育科研的使命就是要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最终用研究的成果来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将教育科研融于教学实践之中,研究才有源头活水,课题才不再形同虚设,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才有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改革和促进学校的发展。长期实践表明,课题研究应做到“四求”,方能发挥事半功倍之效。
  
  一、求“实”,忌“假、大、空”
  
  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伪,做课题研究必须端正态度,明确动机,不能把课题研究当作花瓶和摆设,装点门面:也不能看作评聘职称、晋升职务的“敲门砖”,而应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减少低效劳动和无效劳动,真正做到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此,课题研究求“实”应做到:
  一足选题要实。所选择的课题必须是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问题,不是专家、学者的问题,不是报刊、杂志中的问题,也不是假象和凭空杜撰的问题,而必须是自己身边的真实问题。况且选题最好具有连续性,使学校科研不出现断层,有连续性,成果能够增值。
  二是管理要实。校长既是学校科研的决策者。也是研究者、实践者,校长要亲自参与组织、协调、研究工作,为研究提供物质保障,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还要建立研究机构网络,完善研究制度。如:督查评估制度、定期交流制度,成果推广制度、团队合作制度、捆绑奖励制度等等,逐步形成教育科研的统筹运行机制,
  三是学习要实。首先要致力于学习型团队的建设,通过校本培训、论坛沙龙、教师研究共同体等途径来提高教师课题研究水平,比如可以采用网络教研的行式,自由组合成为研究团体:其次把课题研究培训作为教师最大的福利,采取邀请专家到校讲学或“授课”“评课”“评研”,给教师“最近发展区”式的指导和外派参观学习等方式,夯实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理论支撑:最后要建立课题研究平等对话、合作切磋、经验交流的平台,让教师展示交流研究成果,营造宽松自由的教育科研氛围。
  四是成果要实。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和指导别人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借鉴性。同时,教师在一定时期里进行的课题研究要确定一个重点,不能贪多求全,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崇尚“假、大、空”:研究成果不能东拼西凑或胡编乱造,要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求“新”,忌陈陈相因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教育科研应当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课题研究要求课题本身具有先进性、新颖性。不要做“模仿秀”,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研究什么。这种创新的课题在哪里?一般而言,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点上,尤其是新旧之间的矛盾点。比如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新理论与旧理论的矛盾,不同学科5f6fc79c6fcab23404ce772886060cdb之间的矛盾等等。因此,教师在选择题时要用前瞻的眼光,及时了解和捕捉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看看该课题的现有研究情况,看看别人有没有研究过,研究到怎样一种程度?要避免重复研究别人已经研究过、已经取得了成果的选题。同时,所选课题的角度要新、观点要新,不能是“老掉牙”的课题,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特别是大家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存在哪些争论、分歧甚至冲突。比如: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开设的新课程,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值得关注。但也不要对一些焦点问题过分偏爱关注,要在热点问题中出“新”出“奇”:在研究中能采用新手段、新途径、新方法、新技术、新设计等;研究成果应当具有独创性和突破性,能有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一切重复原有理论,复制别人成果的课题都是没有价值和生命力的。
  
  三、求“小”,忌夸夸其谈
  
  所谓“小”,就是问题要小,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要小,步子要小,小到研究者自己有话可说、可以驾驭为止。因为“小”问题涉及的范围小,内容具体、方法比较简单方便、快捷,科研门槛要求较低,经费投入极少,花费的时间精力不多,便于实际操作,容易取得成果,但不能选取没有理论难度的太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研究价值。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因此,在教科研活动中,要积极围绕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发现问题,选择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切实可行的、可以通过反思和行动改变行为的“小”问题进行研究,不要漫天撒网,不要挑选那些不着边际,无从人手的课题。过程要讲究“短、频、快”,杜绝“疲劳战”、“持久战”,通过解决小问题,产生大效益。如此循环往复,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就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渐减少缺点和失误,这是快速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必由之路。
  
  四、求“近”,忌好高骛远
  
  课题研究要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杜绝好高骛远,空穴来风。有的教师由于缺乏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总感到没有课题研究,习惯于向领导伸手要课题。其实,课题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只要我们平时做个有心人,善于细致发现问题,勇于深入思考问题,我们就会时时处处有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才真正需要去研究呢?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一是确定这一问题是否有价值。中小学教育中对问题的解决,应以是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为衡量标准,这也可以看成是课题价值的衡量依据:二是问题须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即有现实意义:三是问题要具体明确。不能确定一个看起来很重要,其实无从下手的问题去研究:四是选择的研究问题要可行,即在我们教师能力范围内能解决。如很多教师认为我们的考试评价有问题,然后就选择一个研究课题要改变考试制度,这样的课题研究是不可行的。有了这样的标准,教师一般可从自身教学实践的几个侧面去寻找问题。如从自身教育教学的困境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捕捉问题:在与各科教师和班主任的交流中发现问题: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找到问题,等等。总之,课题研究只有贴近教师实际,立足于教育教学,才有研究的意义,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责任编辑 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