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同情心教育可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2011-12-29 00:00:00李鸿文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3期


  自2010年1月14日马萨诸塞州16岁的菲比·普林斯(Phoebe Prince)因被同学欺负而自缢身亡之后,许多人都在思考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据美联社报道,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认为,欺凌和其他类型的暴力行为可通过在幼儿阶段的同情心理教育(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而减少。在过去的十年中,通过对同情心的研究,专家称:同情心是人类社会互动和道德制约的关键。缺乏同情心的社会则没有凝聚力,没有信任,凶杀、欺骗、偷窃将无处不在。
  最近的研究表明,同情心被认为是人类共有的天性。人类同情心最初的活跃期体现在婴儿期,其表现是当听到有婴儿的哭声时,其他婴儿也会随之啼哭。研究还显示,14个月的婴儿会主动为忙碌的成年人提供帮助,而且会对乐于助人的成年人表示好感。
  内在的发展会受到早期生活体验的影响,简单的忽视便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害。2007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那些生活在孤儿院的婴儿智商较低,身体发育缓慢。专家指出,近90%的大脑是在生命的最初五年中发育的,被忽视或精神受到创伤的幼儿,其思想往往会与常人不同,在长大后难以感知和表现出爱。纽约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同情心研究先驱马丁·霍夫曼称:“作为父母。你可以通过关爱来提高孩子的同情心,也可以让孩子生活在严厉的惩罚环境中而毁掉他们的同情心。”
  
  (责任编辑 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