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幼儿无论存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1~2岁,幼儿的乳牙慢慢艮齐,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日益灵活,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要的东西等,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摆脱了小婴儿的影子,2岁幼儿有许多自然而不可避免的行为,刚好和父母期望地恰恰相反,和任何人一起玩都是很不容易相处的,这个阶段是真正打开社交圈子,接受他人的前奏,因为幼儿必先独立,然后才能适应用人的独立。
一、1~2岁幼儿的心理特征
1.情绪发展
随着幼儿心理的发展,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发展,2岁幼儿的情感已不再取决于自身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而是发展到较为复杂的情感体验,1~2岁的幼儿开始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幼儿开始分辨“你的东西”和“我的东西”了,并拒绝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比如受到父母的责备会感到痛苦,受到父母的赞赏会感到高兴等。随着孩子与外界接触机会的不断增多,孩子逐渐感受到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美与丑的评价、开心时会大笑,而看见了妈妈会微笑。2岁的幼儿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明白别人也有情感。
2.社会行为发展
1~2岁时期是孩子的依附性社会行为阶段,孩子会选择特定的对象(如母亲),且以特定对象为焦点,不易接受他人,所以我们会常说:“孩子很黏人。”孩子在害怕、疲倦或身体不适时,依附行为表现的特别明显,他们的目的是存寻求最熟悉的安全感。
3.心理特征
1—2岁左右的幼儿就不那么乖了,孩子仿佛一夜之间变得独立了,并且令人惊诧地有了很多自己的主意。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学会“我”的同时,也学会了“不”。我们常常看到,走路还在摇摇摆摆的小家伙总是到处转悠,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抠抠,并且总在拒绝别人的帮助,不管自己是否力不从心,儿事都要嚷着“自己来”,或者不假思索地说上一个“不”字。
见到幼儿这样,一些急躁的父母可能就要动手打幼儿小屁股,其实,这不是幼儿的问题。当幼儿进入人生的第二个年头,他也就进入了第一个反抗期,也就是人们所蜕的逆反期。处于反抗期的幼儿特别喜欢按自己的主意去做事,根本容不得大人去插手;比如幼儿搭积木,尽管他确实搭不好,但是父母好心去帮忙或者指导,幼儿就可能烦躁地推翻已经搭好的积木哭闹起来。一般来说,经过一两个月时间,幼儿的这个反抗期就会过去,随后他又会心平气和地接受父母的建议了。
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幼儿的这种逆反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幼儿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他的心理需求也跟着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父母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幼儿,要求幼儿,幼儿就会用他的行动来反抗。反抗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这个时期幼儿的发展受到压抑,他的个性就无法得到发展,就可能影响到幼儿今后的成长。因此,经历反抗期是幼儿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
随着幼儿的成长,以下原因也会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一是亲子缺乏感情交流。父母与幼儿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不了解幼儿的需要或者不尊重幼儿,幼儿就会用逆反的行为(比如粗暴的态度或保持沉默)来与父母对抗。二是过分迁就幼儿的不良习惯。当幼儿犯错误的时候,成人对幼儿的错误行为采取了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以致幼儿认为即使他犯错也不会受到批评或惩罚,这种错误的信息可能导致幼儿不明是非,一味地坚持己见,当父母想起要管教时,他就会因为不适应而出现逆反心理。三是家庭环境恶劣。如果父母教育态度比较专横,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平等、民主和尊重的气氛,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就会感觉过分压抑,于是,幼儿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事事处处与父母对抗,
针对上述情况,父母要采用正确的解决方法。一是不要针尖对麦芒。对处在反抗期的幼儿,父母首先要了解其心理特征,不要简单地给幼儿定性为“不乖”、“不听话”,更不要随意打骂幼儿,而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迂回地帮助幼儿安全地度过对抗期。二是减少幼儿说“不”的几率。无论父母想要幼儿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设想好给幼儿2个答案,让幼儿有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幼儿脱口而出的“不”字既打乱了父母的计划,又导致幼儿产生不良情绪。父母在设定答案时,一般可以选择一件幼儿不太愿意做的事情与你想要幼儿做的事情并列,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达到父母的目的。三是掌握好管理的尺度,,对于处在反抗期的幼儿,父母既不能一味地满足幼儿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地限制幼儿。一味地满足幼儿的要求可能使幼儿朝着任性的方向发展,彤成叛逆的性格。过多的限制则会严重地损伤幼儿的自尊心,导致幼儿变得过分顺从和依赖,最终缺乏自立能力,养成唯唯诺诺的性格。四是以正确的方式尊重幼儿的逆反。实际上,幼儿的反抗行为是其走向独立的表现,也是其成长的标志。因此,父母应因势利导,尊重幼儿的合理要求,并对幼儿的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比如幼儿一定要自己穿衣服,自己走,那就让他自己做,父母注意在旁边随时观察事情发展动向,必要的时候能及时施以援手就可以了。总之,父母能处理好幼儿的“反抗”行为,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幼儿这种内在的促使其能力发展的心理动因,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各项能力的发展。
二、1—2岁幼儿的语言
这个阶段大部分的幼儿都是一个字、两个字的说出来,到了2岁时可以说大约300字,原来的单字句渐渐发展为双字语句,这个时候也是“好问期”,甚至有2岁幼儿会唱歌谣。总得来说,这时候幼儿所讲的话很简单,句子也表达不完整,有些发音很模糊。
1.不同月龄幼儿的语言发展
1岁1个月:幼儿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说,如果幼儿到了满13个月还不会说话,甚至一个字也不会说,爸爸妈妈不要着急,这并不意味着幼儿智力有问题,只要幼儿会正常发音,能大部分听懂爸爸妈妈所说的话,就是正常的。
1岁2个月:幼儿会用自己的名字。然后说:“宝宝怎么样…”妈妈会发现,突然有一天,幼儿不再说“妈妈喝水”或“妈妈渴”,而是说“毛毛喝水”或“宝宝渴”,几乎说什么都带上自己的名字。幼儿对名字的认识和幼儿自我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1岁3个月:幼儿渐渐地开始喜欢和周同的亲人及同龄的幼儿说话。尽管幼儿掌握的字词有限,但幼儿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手段、借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例如,看到地上有一个虫子爬,由于幼儿还不会清晰地用语言告诉妈妈,就拉着妈妈的手,指着地上大声说:“妈妈虫,虫。”
1岁4个月:幼儿能理解10~100个词汇,发音不准。这是幼儿在语言学习阶段出现的正常现象。如果幼儿把姥姥叫成“袄袄”那是因为幼儿还不能准确地发卷舌音。幼儿开始使用词汇表达愿望,当他想吃香蕉时,会冲着妈妈说“蕉蕉”。
1岁5个月:幼儿能说出简短的句子。1岁5个月的女宝宝,40%以上都能把词组合成简短的句子,并说出来;而男宝宝,可能只有20%拥有这个能力。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上,男孩、女孩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性幼儿间也存在个体差异。
1岁6个月:这个月龄的幼儿,开始使用语言和周围人打招呼。如果客人要走了,会向客人说“再见”,或用肢体来表达“再见”,但有的幼儿不大愿意主动和客人说再见,有时妈妈要幼儿和客人说再见,可幼儿就是不说。幼儿不说的理由只有他自己知道。
1岁7个月:这个月龄的幼儿分不清“你”和“我”,对人称代词还不能完全理解,当妈妈说“你”和“我们”时,幼儿不知道“你”就是自己,也不知道“我们”是自己和家人。如果把“你”换成幼儿的名字,幼儿就很容易理解了。
1岁8个月:这个月龄的幼儿学习词汇的速度比较快,平均每天能学会一个新词汇。大约有50%的幼儿能说出90—150个词汇,幼儿所用的词汇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他们喜欢模仿父母和看护人说话的内容和语调。这个月龄的幼儿最爱说的词是“没了”、“不要”。
1岁9个月:词汇的数量、质量大突破。从1岁9个月开始,妈妈会惊奇地发现,幼儿词汇不但在数量上增加迅速,还有了质量的突破,以往幼儿所掌握的新词多是他熟悉的人和物品名称——名词,现在幼儿开始掌握名阋以外的词了,如电、热、脏、怕、走、拿、玩、打等等。
1岁10个月:幼儿能够叫出他熟悉的小朋友的名字,这是幼儿与人交往能力的又一大进步。随着幼儿对周围小朋友的熟悉,幼儿渐渐融人幼儿社会,感受外界的环境。
1岁11个月:喜欢叫父母名字,还会用数字表达。幼儿不但知道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还能够告诉其他人。更具有挑战意味的是,幼儿可能会直呼爸爸妈妈的名字,还会用手势、数字表达出家里的人口及想要东西的数量、
2岁:同汇量又一次爆炸式增长。幼儿用语言表达需求的能力更强了,有能力与父母进行交互动式对话。同时,幼儿对语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愿意使用新词和妈妈对话。父母的赞赏可极大激发幼儿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
2.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因素
一是性别影响。一般情况下,男孩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比女孩迟,研究表明。正常智力下的幼儿,男孩平均为15.8个月开始说话,女孩则为14.8个月,显示出女孩比男孩优先,
二是智力影响。一般情况下,聪明的幼儿自出生后11个月就会说话,普通的一般16个月开始说话,低能幼儿的应在31个月后开始说话,白痴则需51个月开始说话。但是,我们不能马上下结论就认为幼儿是愚蠢的,应该用温和的态度,多鼓励幼儿表达出来,不能强迫,
三是环境影响。如果幼儿学习语言的机会多,模仿的机会越多语言开始的也会较早。因为幼儿的语言大部分是模仿来的,所以榜样很重要。
三、1—2岁幼儿的动作能力
每个幼儿的成长期不一样,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只能是看大部分的幼儿反映的情况:12-14个月的幼儿多数可以独立行走,但需要其他物体或熟悉的人来协助和鼓励,15-18个月的幼儿已经走得很好了,会开始探索跑和跳,19—22个月的幼儿开始双脚交替探索,但双脚同时跳还有一定难度。22-24个月后,幼儿就可以离地双脚跳,这时需要多多练习来掌握技巧。
四、1~2岁幼儿不良习惯
一是饮食的坏习惯。1-2岁幼儿的饮食习惯让父母伤透了脑筋,这个时期会跑来跑去,对食物有偏好,不但挑选滋味而且挑选食物的形式、颜色等。
二是乱吃脏东西,1~2岁的幼儿有吃脏东两的习惯,如手到处乱抓,然后再拿食物吃,还有有些父母太溺爱孩子,哭则给食物,养成儿童好吃零食的习惯,不但影响消化,还容易染上疾病。所以要矫正幼儿的卫生问题,例如规定幼儿的饮食与次数,然后不许再吃其他的东西,也要让幼儿知道吃零食的坏处。
三是任性。幼儿的任性是“不服气”的意思,只要稍微不如意,就跺脚撒娇,厉害点还满地打滚,大哭大闹。这个时段的孩子觉得什么事都要按照他的意思去做,而周围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不会用口头提出抗议,于是就大哭大闹,
五、教养2岁幼儿应注意的事项
1.建立良好信赖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多以柔和的声调协助孩子理解父母的意思,并让孩子感到自己身处的环境是安全的,亲人随时会在身边。当孩子对环境已有某种信任的程度时,父母可以调整离开时间的长短或距离远近,增加孩子独立玩耍的时间。孩子对陌生环境会产生焦虑不安,很直接的反应就是哭闹、拒绝,但父母不能因此而放弃,可以用语言安慰孩子,例如,宝宝不要怕,妈妈在这里陪你。抱起孩子轻轻拍着孩子的背,不断同孩子说话,也是心灵的接触,如此孩子对陌生环境或人,在父母的引导下慢慢接受,如果孩子第一次接触的陌生环境或人产生激烈反应,千万不可用强迫性的态度引导,应让幼儿在无压力的环境下去适应。
2.学习礼貌用词、用语
礼貌性用词、用语是人与人第一类的接触。因此,要建立孩子与人互动的良好语言习惯,父母或照顾者的身教、言教,甚至一举一动成为孩子学习模仿内容。父母必须谨言慎行,才能给予孩子正面的教育。
3.开阔视野,提供接触外界的机会
用幼儿轻便推车或背带随身带着幼儿走动,这能开阔他的视野,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周同世界,同时也促进其心智、生理、人际交往及感情等的发展。要多利用社区公园等大环境,引导孩子多看看、多接触除了家庭以外的世界。如果孩子长期关在家中,足不出户,则将会引起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与不安,对陌生人更是排斥。公园的散步、嬉戏对孩子而言,有很好的启发功能。孩子会由陌生一在一旁观看一到学会参与活动。父母要以渐进的模式鼓励孩子,如此的练习工作,无非就是在推动孩子开始学习团体生活。
4.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对象
父母或照顾者是孩子社会行为发展学习模仿的启蒙者,如父母的教养态度温和、有礼貌,孩子就会依其模式发展,因为1~2岁的孩子最容易模仿别人,甚至可以说照单全收。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孩子确认何种行为是正确的,何种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习是非观念,绝对不可以觉得孩子还小,哪里会懂!长大就好了,就会懂了!如此想法是大大的错误,因为就是孩子不懂,所以才需要一件事一件事帮着孩子弄清楚,但孩子要达到理解,需要经过多次的重复引导。
父母在这一期,必须注意幼儿在心理、生理发展上的变化,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语言从模糊的一个字到词汇的大量增加,从站不稳到可以双脚离地跳,幼儿的性格也会在这个阶段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甚至会选择特定的对象为焦点,依附行为特别明显。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用正确的方式教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无论在语言、动作、情绪各方面的发展,父母都要耐心的引导,多鼓励幼儿,挖掘幼儿的潜能,肯定幼儿的价值,树立幼儿的信心。这个阶段是从婴儿阶段进入幼儿阶段及生理、心理的过渡时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阶段,父母必须帮助引导幼儿带着开心、好奇的心理进入三岁,探索属于幼儿的世界。
(责任编辑 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