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盐铁矿催生的央企

2011-12-29 00:00:00
国土资源导刊 2011年2期


  从国家统治利益着眼,“官山海”政策确实是一种很高明的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有效方式,是处理国家与民众“取予关系”的一种上佳模式。
  
  说到“央企”,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近来一则“2011年起,央企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统一上调5%”的消息,再次引发了大家的强势关注。央企分红这个话题之所以撩拨起人们的神经与引发如此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源于央企独特的行业与市场地位。但多数人可能不会想到的是——央企,其实是一个与资源相关的异常古老的事物。
  因为,最早的央企是在齐国练成的。
  春秋时代的齐国人有点像今天的美国人,财大气粗。齐国人都喜欢过奢侈的日子,他们的领导齐桓公就不用说了,那些贵族士大夫们也都是如此,国家财政就有些吃紧。于是,齐桓公就找管仲想办法。
  管仲早有预料,笑眯眯地说:“没关系,我这正好有个解决方案。我准备成立一个由政府百分百控股的大齐盐铁集团,推行‘官山海’政策,赚来的钱保管让您花不完。”所谓“官山海”,就是指实施制盐业和冶铜冶铁业的国家垄断性经营,并实施山海产品的国家专卖。
  齐国有很长的海岸线,海盐资源丰富,是齐国的特产。除晋蜀等有少量池盐、井盐外,其他内陆国家很少产盐,必须从这儿购买。以前是民间生产,技术水平高低不等,成本很高,产品质量也没保证,生产环节和市场秩序非常乱。
  实行官山海政策后,管仲把生产权下放给私人,但规定了技术标准。准许平民采伐枯柴,煮海水生产食盐,但盐必须由大齐盐铁集团(实际上就是国家)统一收购、贮存,面向国内外销售。其销售价格,与大齐盐铁集团从煮盐平民手中收购的食盐的价格相比,提高了不少。
  通过这个价格差,大齐盐铁集团从中取得了丰厚的财政收入。而且,煮盐平民还得将一部分盐作为赋税无偿交给政府,政府对这一部分食盐的销售,所得则为纯收入。
  齐盐铁集团成立后,人们只看到政府按人口按男女老幼把盐都送到了,老百姓觉得这是政府给的好处。而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从老百姓那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且国家还没征税,老百姓还十分拥护、感恩政府。这政府,真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啊。
  此外,齐国政府还把盐运到国外加价销售,而且有时抬高到成本的40倍左右。大齐盐铁集团的食盐产品沿着黄河向上游走,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把盐卖到赵国、梁国、卫国等国家,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
  银子大把大把来,齐桓公很高兴啊,大会小会动不动就夸管仲,管仲对此也很得意。
  在卖盐这项业务上大获成功的同时,大齐盐铁集团也在着力推行另一项重要业务──官山,即冶铁业的国家垄断性经营和铁器专卖。其具体做法是,私人开矿冶炼生产铁,然后和政府七三开,即铁作为原料,按重量给官府白拿三成,以充赋税。而铁的制成品,则必须由大齐盐铁集团统一收购销售,其中的利润也大致有三成。
  这种“官山海”的政策及其实施,表面看来国家没有另外增加税种或提高税率,不致引起社会民众的骤然反对,实际上通过盐铁业产、运、销的政府垄断性控制,对社会民众(盐铁生产者以及消费者)进行了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利益抽取,很隐蔽很巧妙地获取了巨额财政收入。
  从国家统治利益着眼,“官山海”政策确实是一种很高明的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有效方式,是处理国家与民众“取予关系”的一种上佳模式,即所谓“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官山海”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官营国有垄断盐铁业运营,其运作理论和具体实践,对后世王朝国家经营管理垄断行业提供了初步成熟的理论指导和模式借鉴,成为多数王朝解决国家财政危机的一项法宝。如西汉汉武帝实施“盐铁官营”政策,唐朝刘晏推行“榷盐法”等,就都借鉴了管仲的经验。